江苏对口单招第四册古诗复习题(附答案)
江苏对口单招语文第四册古诗复习题(附答案)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空山”如何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一指山林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二指此处人迹罕至,远离尘嚣。
三指山空即心空,不被尘世羁绊。
通过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诗中“王孙”指谁?表现是人怎样的思想?
贵族弟子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3.诗中以动衬静、声相间的句子是哪一句?对其中的“动”“静”和“声”“”加以分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勒了一幅有声(泉声)、有(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全诗描绘了哪几幅图?
空山秋雨图
明月松林图
石上清泉图
浣洗晚归图
月夜采莲图
5.首联在全诗中起何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点题,为全诗景物定下清新爽朗的基调。
6.题目的含义
全诗描绘的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即兴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琵琶行
1.这首诗善于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气氛,请出来,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作用:
①渲染诗人送客时落寞伤感的情绪,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
②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音乐魅力,深化了诗的意境
③烘托了琵琶女所处的孤独寂寞的环境
④既写出作者生活环境的恶劣,也突出诗人当时精神的苦闷和生活的单调乏味,反衬了琵琶声
的精妙绝伦。
2.“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这些动词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诗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4.怎样评价《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这一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真实,并且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反映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九江后的苦闷与凄凉的心境。
6.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有哪些相似?
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②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③一个因年长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不忍登高临远,,。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元宵节的诗句 古诗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请补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2.试分析“不忍登高”的原因。
3.出这段词中的领字,任选一个分析其作用。
4.“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这几句抒情有什么特点?
5.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一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6.“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佳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7.结合全词的意境,把上阕雨后的秋景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8.柳永作品的写作特。
明确:
1.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2.不忍的原因:
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
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
三是怜惜“佳人颙望”,相思太苦。
3.领字分别是“不忍”“想”“叹”。
“不忍”点明北京是登高临远,云“不忍”有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想”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以一“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
4..这几句先从词人想念爱人,联想到爱人也在想念自己。这样写,能把自己的感情含蓄、曲折的反映出来,比直接写自己思家,感情更细腻而深沉,更有感染力。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设想爱人定要埋怨自己久恋他乡,乐而忘返,她岂知“我”“正恁凝愁”。这几句由己及人,又由人及己,从我心中看出你来,又从你心中看出我来。
5.答:借代,写出了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的景象,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
6.答:①想象或者虚写;
②由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后的懊丧。
7.略(内容、修辞、语言各1分)
8.情景交融白描语言质朴动静结合
青玉案.元夕
2  词中哪里是暗写灯火的?
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
3.词中是怎样写出寻觅之苦的
“一夜”写时间之长,“千百度”则呼应上文,直写寻觅之苦
4.“那人”是个怎样的人?词人是怎样塑造“那人”的形象的?
“那人”是一个满腹忧愁、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词人着力运用反衬法来加以塑造:
上片渲染元宵的热闹非凡,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愈显“那人”的孤高;
下片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一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不同流俗。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他”,有人认为是佳人,有人认为代爱情,有人认为指理想。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她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本词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词,然而别有寄托。这首词创作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作者洞察形势,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满腹的激情、哀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词人假借对一位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孤高淡泊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和情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