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霸争雄——美苏冷战时代及后冷战时代》有感
读《两霸争雄——美苏冷战时代及后冷战时代》有感
新昌鼓山中学      徐红素 
一、我什么会读本书?
读此书纯粹是因为任务驱动下的随机选择。为了要完成戴老师三期省培研修培训重要主题有关《美苏争锋》的说课,我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此书是我到的其中一本电子书,它又有幸成为我最先点开进入阅读的第一本书。
二、这本书写了什么?
本书为《走向多极世界丛书》其中的一本,主编是陈思、杜正艾,陈广中、汪徐和编著,知识出版社出版。本丛书出版于上世纪末的1997年,编写的目的旨在向昂首走向21世纪的人们一些启发与思考。本书共分以下几部分:一是引言:冷战:又一个历史的迷宫;二是序言;内容提要;接下去是章节:第一章盟友仇敌;第二章一核桃两半边;第三章黑云压城;第四章空喊缓和;第五章缓和呐喊中的剑拔弩张;第六章箭与橄榄的新乐章;第七章依然僵持;第八章第二次缓和;第九章高潮迭起;第十章缓和的衰落;第十一章全面夺权;第十二章戈
尔巴乔夫的旋风;第十三章伙伴关系;第十四章冷战的终结;最后,结语:走向多极这样几部分。本书以纪实性笔法描述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史。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缘何由盟友化为仇敌,以及他们在长期半个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长期的较量。它们通过大规模的军备竞赛,组成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对峙,并且把世界各地的地区冲突纳入它们彼此间的斗争。他们一直互为对手,进行冷战,长期处于紧张、敌对之中,曾数度濒临战争边缘,又因斗争的需要三次出现缓和。在50 年代末,因赫鲁晓夫同艾森豪威尔举行最高级会晤后产生了“戴维营”精神,美苏关系曾出现过第一次缓和,但这次缓和持续了一年便因U—2 飞机事件而夭折。在70 年代,“尼克松主义”和苏联缓和政策的推行,导致了美苏关系的第二次缓和,这次缓和持续时间比第一次长,却因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告终。从1985年下半年起,美苏关系开始出现第三次缓和,并导致美苏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合作和伙伴关系。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终结。全书就是这样紧紧抓住美苏攻守态势、紧张与缓和的转化谋篇布局,展示了美苏斗智斗勇斗力的生动场面,并预测了未来多极化格局的走向。
三、本书给我什么印象?
    读完此书后,我又了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之《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美)沃尔特.拉费尔著,牛可等译的《美国、俄国和冷战》、沈志华著的《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等几本书的相关章节进行阅读,在比较中,我觉得本书有以下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通俗性与普及性
正如本书序言所述:“鉴于有关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书籍或偏重于学术性,不易为一般读者接受,或避重就轻,散见于人物传记之中,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不利于读者对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形成整体认识,本丛书希望能另辟蹊径,在写作手法上,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决策为经,以发挥重大作用的人物活动为纬,在追求思想性的同时,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增强其可读性。”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翻开本书,我们从章节的标题就可以读到这一特点,我就以第一章的几个标题来说明一下吧:第一章总标题盟友仇敌;有以下子目:一、美苏由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缘于深刻的战略目标、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二、密苏里的乡下娃继任美国总统,加速了历史拐弯;三、谋士们躲在密室里悄悄草拟冷战宣言;四、美国借英国“禅让”霸主宝座之机抛出以“遏制”为核心的“杜鲁门主义”;五、面对扑
面而来的阵阵冷风,苏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六、“X 先生”的文章引起美国国内一场战略大辩论;本书正文叙述也同样的平实、通俗、生动易懂,比如谈到杜鲁门时,书中这样写道:“由于出身低微,杜鲁门是个性格很犟的人,并且在与大人物的交往中有一种压抑感。他曾对丘吉尔和斯大林说,像他这样的密苏里乡下娃能与首相和元帅两位大人物在一起,真是不胜愉快。”又如,有关杜鲁门主义的叙述,是这样写的:“自杜鲁门主义提出后,美国一方面通过加强泛美联盟稳定自己的后院;另一方面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利用西欧国家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恐苏症’,组织起一个以苏联为敌的西方阵营。苏联则积极展开反击,督促东欧各国清除政权内部的异已分子和对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基本处于欧亚大陆,是传统的陆地国家。资本主义阵营各国有不少是海洋国家,尤以美国、英国最为典型。
(二)多叙述、多细节、少评述
本书写作的风格更多的是在于写实的叙述美苏两极格局对抗的原因与过程,并将重点放在各国领导人在重大挑战面前,如何分析时局、如何决策、如何化解矛盾,及重要人物所作的重大决策对本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从而将一个整体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收录许多封美苏两国领导人交流的书信,通过领导人间书信交流的细节真实展现了美苏对抗过程中两国领导人所持不同对策。书中多次收录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间书信沟通,这里摘录一次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1985里交流,当时戈尔巴乔夫新上台:
里根在信中写道:“您可以确信,我将与您及其他苏联领导人在严肃的谈判中合作,这是我本人的承诺。本着这个精神,我愿邀请您,在您认为方便的时候,能尽早来华盛顿访问。我知道极早收到答复是不太可能的。然而,我想让您知道,我期待着这个能使我们两国以至国际社会受益的会晤。”
里根没有想到,戈尔巴乔夫两星期后就回了信。戈尔巴乔夫感谢里根委派布什参加契尔年科的葬礼,说他有义务召开首脑会议,但地点不必在华盛顿。
戈尔巴乔夫在信中说:
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相信这不是相互仇视的原因。每种社会制度都有生存权利,它不应以暴力和军事手段来显示其优越性,而应与另一制度在和平竞争的大道上相互竞赛。所有的人民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而不需别人从外部将
其意志强加于他们,并干涉他们的内政。我们相信,这是国与国之间关系唯一公正健康的基础。我们方面,完全是以这种方式,一直力争与美国以及别的国家建立相互关系。
另外,苏联领导人确信,我们两国无疑还有一个共同的利益:不能引发核战争,它将对双方造成灾难性后果。双方在制定方针政策时,都应时常想起这一点。我相信,本着这种态度,以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并以尊重另一方权利和合法利益为基础,我们可以为已走上真正改善关系之路的我们两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作出很多贡献。
我们意识到,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我们开始着手处理事务时,让我们自己和别人都能看到并感觉到,两国的目标不是加深分歧和激起敌意,相反地,两国都是为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前景而制定他们的方针,这将有助于两国间产生更加信任的气氛。这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而是件微妙的工作。因为信任是特别敏感的事情,是双方真心实意的感情的接纳。以下情形就不能加深信任,比如,某人讲话好似用两种语言:一种用于私下交往,另一种,正像他们所形容的,是讲给听众的。相互关系的发展将通过寻解决共同利益中难题的实际办法得以顺利进行。如我所料,您也同意这种看法。
我们相信,应在所有问题,国际的和双边问题上都以此办法行事。任何难题都可以解决,
当然只有在相互同意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到了合理的妥协方法,主要的标准是:双方在国际事务和两国之间的问题上,任何一方都不许为自己要求特殊权利或优势。
无论涉及我们关系的问题有多么重要,或如何以各种形式影响双边关系,处于中心位置并应优先考虑的事是安全问题。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应引起我们俩人高度注意。显然,我们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关注在那里将要讨论的问题。从这点来说,我不打算对会谈发表意见,它们仅仅开始。然而,我将要说,你们所发表的或正准备发表的关于会谈的声明,将引人注目。
我希望您明白并赞赏我们对会谈所持的严肃态度,我们坚定的愿望是,会谈产生出积极的结果。我们将会一贯坚持关于这些会议的宗旨和目标的协议。事实上,1 月间我们已经就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是一个巨大成就,应给予精心对待。我希望,总统先生,您能从这封信中感觉出苏联领导人,包括我本人在内,准备积极地到改善我们相互关系的共同途径。
我认为此信已清楚表明,我们对最高级接触予以极大的关注。
因为如此,我对您所表示在我们之间举行个人会晤的想法持积极态度。而且,这类会晤也不必签署重要文件,不过是就相互利益达成协议。假如那时能达成协议,可在会谈中使之正式化。重要的是,它将是在平等及考虑彼此的合法利益的基础上谋求相互理解的会谈。
至于会谈的地点,我感谢您邀我访问华盛顿。但是,我们最好下次再谈及会谈地点和时间的问题。
M·戈尔巴乔夫
1985 3 24
里根收到信后,感觉到戈尔巴乔夫将会像任何一位苏联领导人一样强硬。于是,他指示协调改善与苏关系的国家安全计划组的人员,在与苏联人接触时将像以往一样强硬。他还要走着看,因为他已向戈尔巴乔夫发出首脑会晤的邀请,“球”现在戈氏的“半场”,如何表现只能看下步发展。
阅读此书,你还可以了解这段历史中许多重要历史细节,比如有关两国是如何进行军备竞争的又是如何进行裁军较量的。比如,在50年代两国搞核军备竞赛时,通过领导人间的对
话来展现,书是这样:
美国以为苏联永远搞不出来。1946 年杜鲁门总统问美国专家奥本海默:“苏联何时能研制出?”
“我不知道。”奥本海默回答。
“我知道。”杜鲁门说。
“什么时候?”
“永远也研制不出来。”
杜鲁门的看法是美国当时普遍的观点。于1949 年底继乔治。凯南担任政策设计室主任的保罗·尼采回忆说:“我们政策设计室的人都以为苏联人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因此,当发现他们真的进行试验时,我们都大吃一惊。”
1949 年当美国决策者们得知苏联的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后,杜鲁门赶紧召开会议。杜鲁门问:“俄国人能研制成超级吗?”这里的超级指的是。
所有的人都点头说能。
“既然是这种情况,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干下去。”
整个会议只有7 分钟,杜鲁门就作出了研制的决定。
以上是本人对此书整体看法,不过,本人认为与沈志华的书相比,本书的观点可能更为保守,这或许此书成书的时间有关,本书成本于上世纪的1997年,许多前苏联的档案尚未解密,作者由于史料的欠缺,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
史平说:这或许就是这次你能说课赢得第一名的秘密武器之一?专业阅读永远是重要的,但如何读书也需要关注。其中比较性阅读是历史教师特别需要重视的,你好象已在这次尝到了甜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