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上)
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上)
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这里我们介绍陈洪绶绘画作品。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儒客大家。其画手法简练,彩沉着含蓄,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还画过一些插图和叶子。著名的有《九歌插图》《西厢记插图》,最著名的是他曾画过《水浒叶子》,并且流传下来,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水浒》英雄画像。
陈洪绶的传世画作,还有《女仙图》、《玉堂柱石图》、《观音像》、《踏雪寻梅图》、《雅集图》、《荷花鸳鸯图》、《米芾拜石图》、《对镜仕女图》、《梅石图》、《竹石萱
草图》、《松石图》、《松石双寿图》、《梅石水仙图》、《鹊梅图》、《歌诗图》、《诗酒待琴图》、《松溪品茗图》、《三教图》、《虎溪三笑图》、《品茶图》、《进爵图卷》、《松下高士图》、《文姬归汉图》、《执扇凤簪图》、《观画图》、《湖石荷花图》、《听吟图》、《闲话宫事图》、《吟梅图》等。
明代末期陈洪绶《九歌图》赏析
《九歌图》(上海图书馆藏本),十二开,画幅尺寸在20 厘米×13.2 厘米不等
此图是陈洪绶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创作的一套线描插图,人物有1.《东皇太乙》2.《云中君》3.《大司命》4.《少司命》5.《屈子行吟图》6.《山鬼》7.《湘君》。后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来钦之《楚辞述注》的卷首,并为该书撰写了《九歌图序》。《九歌图》是陈洪绶青年时期的线描作品,也是陈洪绶最早的插图作品。
陈洪绶的《九歌图》与前人的《九歌图》相比较,无论在插图的图式、造型还是线性、笔法上都还处在一个学习、起步的阶段,具有明显的习作性特征,但同时也展现了年轻的陈洪绶在插图创作领域里与众不同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意识。陈洪绶在整套插图中,大胆实践,
不满足于模仿前人,没有门户之见,在表现意识上又显得随心所欲、不惧常法,在“尚嫌稚嫩”的插图作品中透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气息。
明代末期陈洪绶《女仙图》赏析
《女仙图》也称《麻姑献寿图》是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绢本设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中心部位画有二个仙女,一主一从,面目清秀。右侧一仙女,身材略高,乌发高髻,侧身而立,双日凝视,细眉凤眼,左手持有宝葫芦的仙杖,杖钵木节交错,衣着华丽,质地细软,此为女仙矣;在女仙之左侧,另有一女衣着装束一般,手捧花瓶,瓶系插梅花及山茶,彩艳丽,略在女仙身后,为侍从,二人日视前方,神情专注,似有报春之意:女仙身后有湖石两块,一高一矮,形状不一,亦有一主一从之寓意:右侧山石高大,顶天立地,略向左倾斜;左侧山石较小,上小下大,向右弯斜,两石呈揖对之势。
《女仙图》以柔韧细笔勾画女仙二人自岩石中走出。敷浓艳,人物躯干伟岸,衣纹圆劲,具有古朴之感。用笔坚硬凝练,显示出深厚的传统功力;艺术处理上善于把线条和
彩提炼得十分简洁,并采用了夸张以至于迂怪的手法,如人物头部显得略大,而人物形象则具有一种世俗的气息。
明代末期陈洪绶《玉堂柱石图》赏析
陈洪绶《玉堂柱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玉堂柱石图》,图右侧一太湖石竖立,玲珑剔透,紧靠石下伸出一支玉兰花,石另一侧后面也露出一支海棠花,花上一只彩蝶。画家把握住不同的物象特征进行描绘,湖石的稳重坚硬,衬托出花朵的轻盈柔美,浓重的调托出了玉兰的洁白。画面层次清晰,设明丽温和,在线条的表现形式上,均用细劲的墨线勾勒,刚柔相济,巧拙互用,于对比中求统一。
明代末期陈洪绶《观音像轴》赏析
陈洪绶《观音像轴》,明代绘画,绢本,设,纵72.5、横3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绘观音端坐于菩提叶上,手执拂尘,面部经过艺术夸张,更显得雍容大度。高古游丝
的衣纹描法,更见其精绝之处,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菩提叶勾勒之工细,表明画家有扎实高深的功底。画面上端有作者书写的经文,后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此轴为其晚年手笔,传世作品中之精品。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后自号悔迟、云门僧等。浙江诸暨人。工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其作品寄寓强烈个性,风格奇古,善夸张,多装饰意趣。
然而陈洪绶却精心绘制了一幅男相观世音菩萨像,这在当时很少见。图中的菩萨慈眉细目,略有胡须,方面阔耳,躯干伟岸,身上衣纹则以坚挺圆润的细笔勾勒,典型的陈老莲人物画的风格。画面的上半部以行楷工致地书录《心经》,末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抑或病中的他此刻心中有着特别的祈求?
明代末期陈洪绶《踏雪寻梅图》赏析
明代陈洪绶《踏雪寻梅图轴》绢本设,纵131.3、横49厘米。题署:“弗迟老人洪绶”。钤:“洪绶”朱文长方印。又“朗庵鉴藏”白文印。清秀
明代末期陈洪绶《雅集图》赏析
《雅集图》卷,纵29.8厘米,横9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右上署“僧悔为去病道人作”。钤:“悔迟”、“弗迟”,白文联珠印。画中收藏印鉴有:“陶渻之印”白文印,“去病父”朱文印, 以及“沈氏藏印”、“梅花堂”、“云门读书处”、“西遯遯”等印。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为横幅,居中置一石案,案上端放一尊雕琢精致的观音造像和供佛用的水盂、香炉、花瓶。案前一高士,面对造像,盘坐于兽皮之上,展卷吟读。从图中署名可知,即为米万锺仲诏。紧挨他右侧,趺坐在蒲团之上,对着米仲诏若有所指的,就是愚庵和尚。在愚庵和尚之后,王静虚双手微握,鞠身而立。陶幼美扶杖伏案,黄昭素正襟危坐。陶君奭则背身侧首,安坐于树荫之下。在米仲诏左侧的老树丛中,依次坐着三位高士。陶周望侧身依树,手指微微拈须。袁伯修双手垂拱,端庄静穆。而袁中郎则两手支杖,身体向前微倾。画中所有人物,虽各具姿态,都沉浸在米仲诏的吟读声中。
画中人物用白描勾勒,线条清圆细劲,有李公麟的笔意。他以吸取赵孟畎咽榉ㄈ诨交ㄉ衔。壑浠鲎约憾捞氐脑吮史椒ǎ佣顾南咛跫词故堑燎崮簿哂信ㄖ氐慕鹗丁M贝拇拮又遥湟惨园酌枞宋镏疲⒂小澳铣卤贝蕖敝,与陈洪绶相比,则又略逊一筹了。此图的另一特点是,林木苍郁,湖石奇秀,布景优美,力求创造典雅环境。而在技法上,以工带写,远师王蒙,
近法蓝瑛,取王蒙之苍润,去蓝瑛之媚俗,融会贯通,达到醇厚拙对的艺术效果。在整个画面中,情景交融,庄重淡泊,起了重要的陪衬、烘托作用。
明代末期陈洪绶《荷花鸳鸯图》赏析
《荷花鸳鸯图》陈洪绶早年时的作品。此图以荷花为题,画上4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绽,从含露朝阳到争艳怒放,形象丰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而荷叶的俯仰截掩则映衬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拟人化风范。一块形状奇怪的太湖石,立在荷叶丛中。
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正欲向一朵荷花飞去,而另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一动一静,互为呼应。莲叶的婀娜多姿,荷花的娇艳欲滴,与古石的瘦硬层叠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作者的笔下却被结合得十分自然。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欲动,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意趣。在这幅图中,作者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着醇厚而不流于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不乏变幻合宜的适度夸张。
图中水面上的青萍(叶),星星点点,集聚在水畔的鸳鸯、荷叶、枝干乃至岩石脚周围,将全图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全图布局周密不苟而灵动,工笔又辅以写意,是陈洪绶工笔重彩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明代末期陈洪绶《米芾拜石图》赏析
陈洪绶 米芾拜石图 设绢本立轴纵114.9厘米横47.1厘米,上海工美2007春拍 成交价836万元
《米芾拜石图》,陈洪绶以米芾为主人公所创作的一件历史人物故事作品,在表现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面貌。《米芾拜石图》,画面上方嶒崚玲珑不可名状的奇石下,米芾乌帽红袍,手持长笏,神端庄,恭敬虔诚地对石拜揖。待从三人二背一正,恭手而立,肃然起敬的表情,增添了画面静穆肃然的气氛。将“米颠”狂放、戏谑精神世界表露无遗,全图体现出一种脱俗磊落的格局和气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