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简称1978-2018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
1978-2018: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
【摘要】1978—2018年中国课程改革当代史,依据政策文本和课程实践,以2000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1978—1985年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话语的拨乱反正,1986-2000年初步确立了课程话语与制度。后一阶段新课程改革,大约以2010年为界分为实验期与深化期两部分,其间有一个转段的过渡过程。从教学话语到课程话语,是对课程改革当代史的总体刻画;这一历史线索可以简括为:“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进入到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更系统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审议品格。政策、学术、实践领域不同的识见和意见,参与构成和勾勒了课程改革当代史的境脉与肌理,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在课程领域的表征。
【关键词】课程改革;当代史;教学话语;课程话语;课程审议;核心素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齐广富影响的一则命题,意味着史学范式的转换,研究者本身的精神现象成为史学的构成部分,史学更加强调史料与问题意识的结合。20世纪50年代,
美国新教育史学的转向轨迹,就是问题意识对史料的运作。当然,真正的当代史是当代的(历史)。新史学范式,注重重心下移,关注精神层面,但终究会碰到史料结构性阙如的情况,从而可能流于填字游戏之弊,因此,有人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可能伤及史学起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表示担忧。另一方面,与相对论倾向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不同,具有决定论倾向的布罗代尔时段理论,确实有利于历史总体局面和趋势的把握,但也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原则”。历史是时段与场景的辩证法。对逝去的历史来说,“人去楼空”,人及其场景大多为史料所淹没,后人纵有“会心之语”,亦“不可取以论史”。但对当代史则不然,在场者的“会心之语”,客观上成为史料的组成部分。对当代课程改革的历史来说,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学校、教师、学生的行为及其精神就完整地在那儿,能够为研究者所把握、体认和感知。研究者(广义的,远不仅仅是本文作者)的精神现象和问题意识本身,既构成了当代史的事实,也构成了当代史的方法,亦即我们参与并审视自己的历史。置身于课程改革的每个人,在场即事,都以“自传”的方式参与这一时段的当代史的书写,体认这一历史时段及其事件的非同凡响。所以,本文也将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不同识见和不同意见作为构成这一时段历史的客观力量带入书写当中。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当代史书写来说,还有另一重意义。当代中国课程具有显著的审议品
格,这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体现。通过当代史书写,能够描绘课程领域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景象。
人们通常将建国以来的课程改革划分为八个阶段。这一阶段划分,主要依据的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制等一系列国家课程政策的沿革。考虑到“文本”与“实践”两个大层次上的是否均有实质性调整,有学者采取五阶段划分法,应该说是基本符合事实的。为了书写的方便,本文仍然使用八次课程改革的说法。八次课程改革,可以从大的格局上以“”结束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结束前的1—4次课程改革为第一阶段,“”结束后的5—8次课程改革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课程改革,又可以划分为“1978—2000年”与“2001—2018年”两个阶段;由于“2001—2018年”阶段,即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阶段,改革的深度广度远非此前其他阶段比拟,本文再将之一分为二,作为与“1978—2000年”并比的第二和第三阶段。
一、1978—2000年:从教学话语到课程话语
按国家课程教学政策沿革划分,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1978—2000年经历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课程改革。第五次课程改革可以划界为1978—1985年,其显著特征是全面教学
秩序与教学内容的拨乱反正。第六次课程改革通常划界为1985—1991年,第七次课程改革则为1992—2000年。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角度回顾,这两个阶段连续性很强,可以合并为一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话语与课程制度的初步确立。
(一)教学话语的拨乱反正
“”过后,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是恢复和重建教育秩序。1977年9月恢复高考,教育领域进入“拨乱反正”阶段。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此后,恢复中小学12年学制(“”期间改为10年)。1978年9月,教育部参照“”前17年的相关文件,重新修订和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亦由乎此,当代课程改革以1978年划界而始。所谓“拨乱反正”,从政策文本的角度考察,重新修订和颁发的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所依据的,乃是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学50条)《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拨乱”,是就“”而言,无有疑问;“反正”,是把被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实际上是“返
初”。所以有学者认为选择以“”前的教育制度作为新时期恢复和重建教育秩序、发展教
育事业的范本,是一场“未完成的拨乱反正”。但是,“”十年中断了教育发展的正常进程,需要做好“接续”的工作;“”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是当时各行各业的实情,所以这里还有“急用”的问题;何况在当时的情况下,“返初”的政策较少思想认识方面的阻碍,便于工作快捷上道。当然,“未完成的拨乱反正”作为亲历者给出的基本判断,也给我们考察课程改革进程提供了“当代视角”。
1981年,国家经过三年治理整顿,逐渐走上了正常的轨道。这一时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包括此后一个阶段(大略为第六次课程改革阶段),课程教学“拨乱反正”的基本路径主要是恢复教学秩序、重视学科知识、回归学科本位的思路。从课程教学发展史的角度审视,这样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学科本位的思路乃是对教育自身的必须的探寻与回复。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1980年,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这些,可以看出“未完成的拨乱反正”包含向前看、往前走的趋向。
(二)课程话语与制度的确立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始,我国逐步开展课程决策权力分配的改革,进入90年代改革步伐加快。1988年,国家教委发布《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开始实施“一纲多本”的改革方案。为了推进义务教育的实施,促进小学课程与中学课程的衔接,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初中课程从中学课程中分离出去,并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经过实验修订,1992年该试行草案更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也是第一次在课程计划中出现了两种课程类型,即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第一次规定了设置地方课程。与此同时,国家教委颁发了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这次课程改革延伸至高中,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并于1996年正式颁发了同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和语文等12个学科的教学大纲。高中课程计划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1996
年的高中课程计划也明确规定,高中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以共同体
现高中课程“适度的灵活性”,“三级课程”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课程,一方面强调学校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另一方面“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正逐步成为课程教学变革的主题。课程教学之于政治和政治运动的辅弼功能和工具性质逐步淡化,课程教学较快地恢复到自身状态,初步到了自己的叙事原则、叙事方式和叙事逻辑;课程教学变革和发展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自身建设能力和自我诉求愿望明显增强,课程教学无论是学科领域还是实践领域,其主体性都得到不断加强。
正如吕立杰所论,当代中国课程“表现出较好的层次性与过渡性,在稳定的国家发展政策的指导下,每次调整都与上一次调整有较好的衔接性”。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公民素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择业能力”等代表21世纪教育精神的词汇已经出现在培养目标中了。从各科教学大纲的研制看,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过程,总体上是不断趋向新的课程标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与最后一版教学大纲,既存在跨越式的变革关系,也存在照着说的继承关系和接着说的发展关系。
二、2001—2009年: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
(一)概述
2001年以来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课程改革,也是当代中国课程改革的主体。其标志性文件是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从政策文件的角度看,新课程改革的起始,可以上推到1999年。在《纲要》之前,还有三份重要文件,均对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求。一份是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份是1999年6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还有一份是2001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三份文件均为新课程改革开宗明义,而后两份文件正为《纲要》文本开篇作为上位文件所标举,从而与《纲要》一道被称为指导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两决定一纲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