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旗的演变史
中国国旗的演变史
  学习辅助网 www.5730
  国旗为代表主权国家的旗帜,是近代西方主权国家出现后的产物。16世纪前,尚不存在“民族国家”或“主权”的概念,所以没有象征民族主权国家的国旗。中国封建时代一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历代皇朝既没有也不需要“国旗”。
  中国与西方列强密切接触是在19世纪晚清时期,因发现在外交场合无旗帜代表中国,在窘迫的情况下,清朝政府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此后中国政府又历经变迁,是以国旗多有变更。清代以来中国又有分裂,一些割据或傀儡政权,也称本身是中国中央政府,亦设有各自的中国国旗,而在中国有创立政权组织的独立运动者,也有各自制订国旗。
  中国自有国旗以来,三个被国际广泛承认的政权分别为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这三个政权分别使用过四种旗帜,分别为黄龙旗;五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五星红
旗。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局势动乱,在当时的领土上亦有大量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区域自立旗帜,如满洲国等。
  中国古代旗帜
  古代的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但一般都是战争时用的军队旌旗或是皇室用的御旗。这些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最常见的军队旌旗上会绘有镶边与军队将领的姓氏,势力旗帜则以各样颜或图腾作为代表。清朝皇室用的御旗旗采用王朝正朔颜:金德用白,木德用青,水德用黑,火德用红,土德用土黄,上面通常绘有一些图腾,如:日、月、星、山、泽、龙、凤、麒麟、貔貅、虎、豹、八卦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清朝以外,历代旗帜正从未采用过明黄,明黄通常作为皇帝陪葬冥器专用颜,历代帝王只在死后画像上才会着明黄龙袍,用明黄器物。而隋唐时期象征中央以及皇帝的正则是近似太阳颜的赭黄,与明黄相差甚远。
  晚清时期的中国旗帜
  三角黄龙旗
  三角黄龙旗(大清帝国,北京,1862-1890)
  三角黄龙旗由于军舰必须悬有政府的旗号以供辨识。清廷于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黄龙旗”做为官船的旗号(注:有说黄龙旗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清朝八旗中正黄旗的旗帜)。到了1881年(光绪七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皆不相同,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师军旗的质地、章,并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旗为羽纱质地,正黄,用羽纱镶嵌青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军旗提督用五长方旗,诸将用三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
  黄龙旗
  黄龙旗(大清帝国,北京,1890-1912)
  中国正式确立的第一面国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现的。
  1840年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
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
清朝的历代帝王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
  学习辅助网 www.5730
    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同时亦是黄龙旗从三角形到长方形的转变。
  黄龙旗意义
  黄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而据五行学说,认为中央属土,黄。以黄代表中国。
  黄龙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由五旗取代。
  而在1917年7月1日,发生“张勋复辟”事件。张勋、康有为等迎清朝末帝爱新觉罗?溥仪出御太和殿,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受命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黄龙旗又在北京城出现。此次复辟仅历时十二天即告结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军入京,张勋遁入荷兰使馆,爱新觉罗?溥仪再次退位。黄龙旗又被废除。
  国民政府时期的旗帜
  国民政府时期所制定之国旗。此时期内包含了各种势力所创制的国旗,但因抗日时期由侵华日军扶植的政权多与国民政府名称相似且多不被承认,故予以区隔。
  五旗
  五旗(中华民国,南京-北平,1912-1928)
  五旗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但五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共和旗(或称五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被订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
  五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说五旗是根据清朝的五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
  最后其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在民国政府废除五旗后,五旗变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亲日政府的代表旗帜,满洲国旗就是由五旗衍生设计外,其他像”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前身)或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等政权都采用五旗为基本元素。
  2004年7月14日,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台湾作家柏杨提出修改国旗,恢复五旗为。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至今)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中华民国,南京-重庆-南京-台北,1928
  中华民国(南京-重庆-南京-台北)国旗该旗为中华民国现今的国旗,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议,将陆皓东设计之青天白日旗置于红底旗帜的左上角而来,经国民政府立法定为国旗,并在北伐征战结束后颁行全国。《中华民国宪法》于第一章总纲第6条明定“中华民国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
  学习辅助网 www.5730
    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今日此旗帜正式使用范围主要以中华民国实际管辖地区、其邦交国,和未受政治干预的国际场合中为主,于外交使节访问或遇特殊庆典时,亦可于部分道路见成排列队的国旗飘扬。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采用蓝、白、红三。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象征自由,也代表民族主义。
  “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象征平等,也代表民权主义。
  “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象征博爱,也代表民生主义。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时值同盟会创立之次年冬季,孙中山在会议中提议将青天白日旗定为;但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与日本国旗类似,且彩过于单调。于是孙中山有了加入红的构想。当时同盟会南洋分会副会长张永福之妻陈淑字(一说淑宗)依此构想缝制了四种国旗,分别为下列的草案一至草案四。其中草案三的旗帜于同盟会广东历次起义中普遍采用,故1925年(民国十四年)改编所属各军为国民革命军时,特选该旗为军旗。
  五旗初期虽获各界普遍认同,但北洋政府当权后政局混乱,其中不乏许多被视为丧权辱国的作为,致使五旗声望由盛转衰,日趋低落。这间接导致 1925年(民国十四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时明令废止五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为南方政府的国旗。随后国民党北伐成功统一全中国,于 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立法通过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国的正式国旗,颁行全国使用,以全面取代五旗和十八星旗。1935年后的各种政
权不再采用五旗(除了抗日战争时期附日的傀儡政权之外)。此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直在中华民国的实际统治的台湾地区作为国旗,并沿用至今。
  中国国民党革命时期国旗  十八星旗
  铁血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07年8月间,焦达峰、刘公、孙武等一批在日本的中国同盟会会员,筹组湖北共进会,任务是谋划准备在长江中游的反清武装起义,议定以十八星旗为会旗。
  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策划于10月10日晚7时左右发动武昌起义,并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以及确定十八星旗为起义中的指挥旗帜。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胜利翌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俗称“湖北军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并使用十八星旗作为其政府代表旗帜。
  1912年1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以五共和旗(即“五旗”)为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海军旗则是一种以十八星旗为基调的旗帜。
  不过北洋政府很快就停止使用十八星旗,以五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
  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立法通过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国的正式国旗,颁行全中国使用,全面取代五旗和十八星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