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
作者:孙中伟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
        摘要:冼星海是一位多产并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为中国的新音乐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被称为人民的音乐家
        关键词:人民音乐家 时代性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是一位多产并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使原本外来的音乐形式深深扎根在中国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将外来音乐的音调和结构与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调和结构,有机地、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的新音乐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生平与创作概况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
东番禺,19056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最动心的情话句子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警句大全·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初一历史复习资料,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怎么建,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药厂实习总结,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1030日卒于莫斯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