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二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 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
·蒋春霖
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注释】柳梢青:词牌名。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斜曛:夕阳斜照。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7.古诗阅读
(甲)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墟落:村庄。雉雊:野鸡鸣叫。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乙)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王维诗中字与《式微》中字意蕴有何不同?
8.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 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路与白云通。
【注释】帝里:京城长安。茗:茶。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陶公:指陶渊明。
伊人是什么意思两首诗都写到了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9.阅读《诗经·蒹葭》,完成后面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象、幻想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选文中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来含蓄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
2)你是如何理解诗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表达效果的?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人在慰勉友人不用伤悲难过。
B.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C.诗歌颔联是说诗人跟朋友都要去外地做官,是值得高兴的事。
D.尾联点出的主题,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泪洒衣裳。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字写出了什么?
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1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16.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具体说说。
17.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一、二句中的阴浓”“用得好,为什么?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