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融信息(数据)保护试⾏办法》征求意见,信息安全法规还有哪些?重要提⽰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中国⼈民银⾏向部分银⾏下发了《个⼈⾦融信息(数据)保护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初稿,待征求意见结束后将正式对外发布。
中国⼈民银⾏4⽉份发布的《中国⼈民银⾏2019年规章制定⼯作计划》中就包含了《办法》的制定。《办法》重点涉及完善征信机制体制建设,将对⾦融机构与第三⽅之间征信业务活动等进⼀步作出明确规定,加⼤对违规采集、使⽤个⼈征信信息的惩处⼒度。
⾦融科技——“Fintech”,由 Financial 、Technology合成的缩写,主要是指由⼤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融市场以及⾦融服务业务供给产⽣重⼤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新产品服务等。
随着⾦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据本⾝的价值、⾦融机构服务效率均获得有效提升,⽽⾦融机构⾯临的来⾃⽹络安全、⼤数据、个⼈信息保护等⽅⾯的挑战不可忽视。其中,⾦融领域个⼈信息具有特殊性,其与个⼈的资产、信⽤状况等⾼度相关,⼀旦泄露对受害者的财产安全可能造成很⼤威胁,因此加强个⼈⾦融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进⼊第四季度,从时间进度上看,离《办法》正式推出已经不远了。
金融机构有哪些除此之外,为了保护组织及个⼈在⽹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保障个⼈信息和重要数据安全等,从2007年起,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或征求意见稿,逐步完善相关⽴法。
例如:
2007年6⽉,《⾦融机构客户⾝份识别和客户⾝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发布;
2016年11⽉,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华⼈民共和国⽹络安全法》;
2016年12⽉,《中国⼈民银⾏⾦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印发;
2019年5⽉,App专项治理⼯作组发布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个⼈信息⾏为认定⽅法(征求意见稿)》、国家互联⽹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8⽉,中国⼈民银⾏印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融科技战略部署,从长远视⾓加强顶层设计,同时增强⾦融风险技防能⼒,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业内指出,完善的制度和匹配的规范是实现长远有效发展的必备条件,以⾦融科技为主导,让合规管理融⼊⾦融科技的发展中,才能对其进⾏有效审查,让新产品新业务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在北京⾦融科技规划中,⿎励⾦融科技底层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结合,⽀持⼈⼯智能技术在⾝份识别与反欺诈、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辅助监管等⾦融领域的创新和应⽤。
在此过程中,⾦融科技的发展应当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于⾦融场景和业务需求,选择相对稳定成熟且与业务场景⾼度契合的技术,创新的同时平衡⾦融服务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