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在明明德
君子修身,在明明德
君子修身,在明明德
明德修身之乐
回良玉
在职时整天忙于事务,退休之后经常阅读经典著作终于成为可能,渐渐也成了习惯和必需。在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中,着墨并不多的《大学》《中庸》等让我百读不厌,收获颇多,促使我时时掩卷长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弘扬光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礼仪之邦的永恒价值,是震古烁今的天道至理。国无德不兴,家无德不和,人无德不立。德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生命线,是社会和谐的根基与核心,极具向心力和凝聚力。大至兴国安邦,小到修身齐家,都必须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提升修心修身的自觉,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明德修身、德位相配。在社会转型加速、多元思潮碰撞的今天,追求功名
利禄、热衷钻营取巧的行为有所抬头,道德蒙尘、道德滑坡、缺德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无不反映出一些人的焦躁心理、功利心态和迷离心境,愈发凸显明德修身之于当下的重要和宝贵。明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是生存发展之根本,又是履职为官之准则。它不仅可以引人向善、催人奋进,而且能够化解矛盾、平息冲突,更会让人收获良知、享受快乐。
《大学》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后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明德与修身是有机统一的。明德是一种大道昭示、自然秉性,修身是一种天理追求、德行砥砺。修身就是一个不断彰显自己的德性、完善自己的人格的过程,也是追求快乐、享受快乐的过程。为此,我们要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传统美德像血脉基因一样传承下去,并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用高尚的品德操守书写璀璨的人生华章。
正心立德忠诚守信
万事德为先,百行德为首。《大学》有言:“德者,本也。”《说文解字解道:“德,升也。”《篇海类编》定义:“德,德行。”古往今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被认为是“德”的范畴,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被当作对“德”的归纳。儒、释、道三家都对“德”有所阐述,儒家强调修齐治平、立身处世的美德;释家弘扬业因果报、慈悲济世的厚德;道家倡导清静无为、善巧拯世的玄德。厚德载物、明德惟馨、德行天下、德才兼备等至善品格,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今天看来,德不仅是为人处世之本,也是治国理政之本。做人应讲究品德、砥砺德行,社会应遵循公德、弘扬美德,为政应实施德政、注重德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秉持千古的主题,也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时代追求。众所周知的《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就是阐述修身的外部途
径、内在前提与自我实现。历史上,崇德修身的经典感悟给世人以深刻启迪。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苏东坡的“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都提倡把修德做为立身之本。《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更是旗帜鲜明地对君子效法天地之德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修德,关键是在良莠真伪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既要择善而听,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尊重民意,达到闻过则喜的境界;又要择善而交,善交诤友、善交挚友、善交素友,达到以友为鉴的境界;更要择善而为,积德行善、乐善好施,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达到自利利他的境界。
修身立德莫先于正心诚意。正心诚意的道德修养心诀,是我们的老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总结出的宝贵智慧。
人生下来就如同一匹素白的绢布,如果接触外界的朱砂、藤黄、靛蓝、石青……就很难再保持原来那份纯净。若内动于私欲,外惑于邪气,人心就会失去纯洁宁静而变得复杂斑驳,产生很多不确定性,三心二意、七上八下,朝三暮四、患得患失,半途而废、脚步凌乱,身心交战、内心焦灼,义利两分、顾此失彼,快乐也离之远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丢掉了质朴、善良、率真的赤子之心,放弃了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从而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讲,现在大家的收入增加了,但幸福指数却似乎减少了;所处的时代更加自有了,但明德向善却似乎减少了;人们掌握的信息更多了,但社会诚信却似乎减少了……为此,我
们必须“惟精惟一”,正心诚意,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欲望,把放逐狂乱的心回来,拂去流沙、滋润心田,让内心充盈而纯净。
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古人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强调“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是十分重要的德行,内涵也十分丰富。古为今用,诚信、忠诚、求实皆由此演化而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历史上,明理诚信、实事求是,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格言都生动阐释了诚实守信的必要。
然而,诚实守信似乎成了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说话报数不真,常有失实浮夸,邀功避过;工作干事不实,常有知行脱节,浮华漂浮;商贸往来不诚,常有假冒伪劣、欺诈蒙骗;为人处世不信,常有担惊受怕、蛇影杯弓。
实践一再印证,个人没有诚信,就难以安身立命;企业没有诚信,就难得发展壮大;社会没有诚信,就难有公序良俗;政府没有诚信,就难守公平公正。
在构建诚信社会的路上,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让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一种行动自觉和社会责任。公民要把诚实守信作为个人美德,以诚相待相交,以诚感人聚人,对事业和
工作的态度努力做到实而不虚、干而不浮,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努力做到高而不过、低而不贬,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言为心声、一诺千金;企业要把诚实守信作为黄金资产,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兴业,始终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作为生命线,实现企业声誉、生产效益与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社会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制度环境,努力建设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法治约束,积极营造守
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政府要把诚实守信作为执政基础,政绩不掺水、承诺不打折,求真务实,取信于民,带头筑牢社会诚信的基石。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如果没有忠诚,有为何以成行。忠诚敬业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本分,也是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忠诚敬业的人,既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卓越,也会在日常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
几千年来,“精忠报国”四个字融在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刻在了中华儿女的心头上。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真情,贾谊“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的疾呼,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报国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担当,无不令人动容。秉持报国之情,砥砺报国之志,投身报国之
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生命归宿。
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更要正心诚意、涵养品德、端正品行、忠诚报国。永远坚持“不改痴心”追求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宗旨,“不变真心”推动社会发展。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修身明德,立志为要。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就要求我们树立远大志向。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自己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向自己和他人提出“志存高远”的期望期许。
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我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真情鼓励全国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志存高远、心系“三农”,青蓝相继、薪火相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2006年5月,在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我在向全国“创业之星”表示祝贺的同时,真情鼓舞他们志存高远,始终保持昂扬斗志。
还有2007年冬,共青团中央在福州市召开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推进会,我在向广大进程务工青年致以诚挚问候的同时,真挚希望他们志存高远,奋发有为,争当“学习的模范、创业的先锋、守法的公民、致富的骨干”。
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强调人生在世应当树立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杜绝贪欲、清除障碍,使贤明的志向在自身上存留、在内心中感悟。古往今来,《淮南子》的“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刘秀的“有志者事竟成也”,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都在阐述志存高远的道理。
志向是人生的视野,是远方的灯塔,指引我们扬帆远航、干事创业。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现实生活中的行业翘楚,之所以能取得世人赞誉的成就,之所以能面对社会表现过人的隐忍和涵养,其根在于志存高远。志存高远是一种精神,总
是那样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志存高远是一种情怀,常常蕴含仰慕之情、期许之意;志存高远是一种力量,始终透出豪迈气概,磅礴气势;志存高远是一种信仰,经久传唱人生如诗、岁月如歌。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少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只有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才能让生命闪光、让青春无悔。但是,志存高远的修身要诀绝非仅对于青少年而言,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财富多寡、能力强弱,都应该志存高远、胸怀宽广。要注重从小培养远大理想,人小志气大,以平凡小事彰显崇高志向;要注重人穷志不穷,奋发图强,在勤奋拼搏中实现人生价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