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分层训练(八) 篇目(二) 大学之道
一、语言基础落实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析:选D虑:思虑精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在止于.至善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良曰:“长于.臣。”
解析:选B B项,“于”,介词,达到。其他三项的“于”都是介词,比。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选C C项,应该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阶层专有。
解析:选A《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
(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2)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7.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的诱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给“慎独”下定义,首先要在语段中一个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慎独是一种修身方法”;然后提炼修饰成分,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参考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的诱惑的修身方法。
二、文言文精读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
谓之乐。
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
....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
刑政,其极一也,所以
..
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矣。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
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
..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解析:选A“物使之然也”为判断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故排除B项。“故形于声”中的“故”表原因,其前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与政通矣”与“政通人和”(《岳阳楼记》)两句中的“政通”一词含义相同。
D.玄酒:水。水为玄,即黑。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解析:选B“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即先王制礼作乐,是要教人们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的现象。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解析:选D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
12.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第一问,首先要到该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结合原文可知,文章先通过道理论证阐述了“声音之道”,然后通过“治世之音”等例子论证了“与政通矣”。对于第二问,根据文意可知,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反人道之正也”正是论述目的,将其翻译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方法: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系。
目的: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参考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和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