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课⽂⼤学全⽂及翻译
四书五经在春秋时代可是很兴盛的哦,《⼤学》也是其中之⼀,这也是语⽂考试中必考的⼀个知识点。下⾯就有店铺来讲解⼀下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语⽂课⽂《⼤学》的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其本乱⽽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故君⼦必慎其独也。⼩⼈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必慎其独也。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
体胖,故君⼦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克明德。”⼤甲⽈:“顾是天之明命。”帝典⽈:“克明峻德。”皆⾃明也。汤之盘铭⽈:“苟⽇新,⽇⽇新,⼜⽇新。”康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所不⽤其极。诗云:“邦畿千⾥,唯民所⽌。”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在正其⼼者,⾝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不知其味,此谓修⾝在正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者,⼈之其所亲爱⽽辟焉,之其所贱恶⽽辟焉,之其所敬畏⽽辟焉,之其所哀矜⽽辟焉,之其所敖惰⽽辟焉,故好⽽知其恶,恶⽽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莫之其⼦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能教⼈者⽆之。故君⼦不出家⽽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如保⾚⼦。”⼼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后嫁者也。⼀家仁,⼀国兴仁;⼀家让,⼀国兴让;⼀⼈贪戾,⼀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贲事,⼀⼈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民不从。是故君⼦有诸⼰⽽后求诸⼈,⽆诸⼰⽽后⾮诸⼈。所藏乎⾝不恕,⽽能喻诸⼈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于归,宜其家⼈。”宜其家⼈⽽后可以教国⼈。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后可以教国⼈。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兄弟⾜法,⽽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民兴孝,上长长⽽民兴弟,上恤孤⽽民不倍,是以君⼦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以使下;所恶于下,⽏以事上;所恶于前,⽏以先后;所恶于后,⽏以从前;所恶于右,⽏以交于左;所恶于左,⽏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民之⽗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母。诗云:“节彼南⼭,维⽯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先慎乎德,有德此有⼈,有⼈此有⼟,有⼟此有财,有财此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悖⽽出者,亦悖⽽⼊;货悖⽽⼊者,亦悖⽽出。康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楚国⽆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亡⼈⽆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若有⼀个⾂,断断兮,⽆他技,其
⼼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之有技,若⼰有之;⼈之彦圣,其⼼好之,不啻若⾃其⼝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之彦圣,⽽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孙黎民,亦⽈殆哉!”唯仁⼈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为能爱⼈,能恶⼈。见贤⽽不能举,举⽽不能先,命也。见不善⽽不能退,退⽽不能速,过也。好⼈之所恶,恶⼈之所好,是谓拂⼈之性,灾必逮夫⾝。是故君⼦有⼤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财有⼤道,⽣之者众,⾷之者寡,为之者疾,⽤之者舒,则财恒⾜矣。仁者以财发⾝,不仁者以⾝发财。未有上好仁⽽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其财者也。孟献⼦⽈:“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与其有聚敛之⾂,宁有盗⾂。”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
为利也。长国家⽽务财⽤者,必⾃⼩⼈矣。彼为善之,⼩⼈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虽有善者,亦⽆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语⽂课⽂《⼤学》的翻译
1.⼤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 ⽩话解:⼤学的道理,在于彰显⼈⼈本有,⾃⾝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及⼈,使⼈⼈都能去除污染⽽⾃新(亲民,新民也),⽽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 ⽩话解:能够知其所⽌,⽌于⾄善,然后意志才有定⼒;意志有了定⼒,然后⼼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安;能够随遇⽽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学所讲的修⼰治⼈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话解:要想治理好⾃⼰的国家(治国),⼀定要先治理好⾃⼰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的家庭,⼀定要先修养好⾃⼰本⾝的德⾏(修⾝);要想修养⾃⼰本⾝的德⾏,必须先端正⾃⼰的⼼意(正⼼);要想端正⾃⼰的⼼意,必先使⾃⼰的念头真诚、⽆私(诚意);要想使⾃⼰的念头真诚⽆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5.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 ⽩话解:经过⼀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除之后(物格),⼀切事物的道理⽆不清楚明⽩(知⾄);明理之后,起⼼动念皆是真诚⽆妄(意诚);起⼼动念真诚⽆妄,⾃然存⼼端正⽆私⽆偏(⼼正);⾝⼼端正⽆私,⾃然会好好地修养德⾏(⾝修);能够修养德⾏⾝体⼒⾏,⾃然⼀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其本乱⽽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话解:上⾃天⼦,下⾄平民,⼀切都要以修⾝为做⼈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连根本的修⾝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齐家看得不重要,反⽽去⾼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7.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 ⽩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的铜盘上,刻上铭词,⽤以⾃我警惕。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新,就应该天天振作,求⾃新求进步,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天⽐⼀天进步。」
8.诗云:「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
◎ ⽩话解:诗经上说:「有个⽂采斐然的君⼦,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磋⾓、琢⽟、磨⽯⼀般反复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的功夫。
9.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 ⽩话解:经⽂所谓:「诚其意」,是说不要欺骗⾃⼰。
10.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必慎其独。
◎ ⽩话解:⼀个⼈内⼼真诚,⼀定会表现在外。所以君⼦在⼀个⼈独处时,⼀定更为⼩⼼谨慎,不敢随便。
※(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所视,⼗⼿所指,其严乎!」
◎ ⽩话解:曾⼦说:「⼀个⼈独处时,就像有⼗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双⼿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 君⼦不欺暗室。
12.富润屋,德润⾝,⼼⼴体胖。
◎ ⽩话解:有钱⼈,总是会⽤财富来装饰他的屋⼦,有德⾏的⼈,则是⽤道德来充实⾃⾝,因为内⼼宽⼤平和,⾃然⾝体舒泰了。
13.所谓「修⾝在正其⼼」者,⾝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话解:所谓:「修⾝的⽬的在端正⾃⼰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也不得端正。※(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六欲,皆使⼈⼼受到种种影响。)
14.⼼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不知其味。
◎ ⽩话解:如果⼼不专注,受到情绪⽀配的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样,⽿朵听着声⾳,却像没有听到⼀样,⼝⾥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谚有之⽈:「⼈莫知其⼦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 ⽩话解:俗话说:「⼈都是不知道,⾃⼰⼉⼦的坏处,不知道⾃⼰家的稻苗已经长得很茁壮。」
※(⼼有所偏,则不得其正,见不到事实真相。)
16.⼼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 话解:存⼼真诚地做,虽不能做到与⽬标完全相合,也相差不远了。
17.君⼦有诸⼰,⽽后求诸⼈;⽆诸⼰,⽽后⾮诸⼈。
◎ ⽩话解:有德⾏的领导⼈(君⼦),⼀定是⾃⼰先有了善⾏,然后再要求别⼈⾏善;⼀定是先要求⾃⼰没有恶⾏,然后再禁⽌别⼈作恶。
18.所恶于上,⽏以使下;所恶于下,⽏以事上;所恶于前,⽏以先后;所恶于后,⽏以从前;所恶于右,⽏以交于左;所恶于左,⽏以交于右;此之谓君⼦有絜矩之道。
◎ ⽩话解: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为,我也不能以那⼀种⾏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的⼈,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的⼈;我厌恶在我后⾯的⼈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的⼈;我厌恶在我右边的⼈所做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加在左边的⼈⾝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所做的恶⾏,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加在右边的⼈⾝上。这种『⼰所不欲,勿施于⼈。』的⾏为,就是所谓:推⼰及⼈的絜矩之道。
19.见贤⽽不能举,举⽽不能先,命也;见不善⽽不能退,退⽽不能远,过也。
◎ ⽩话解:看见贤能的⼈不能推荐,推荐举⽤之后⼜不肯亲近,这是怠慢轻忽的⾏为;看见坏⼈不能拒绝、黜退,黜退之后⼜不能疏远他,这是错误的⾏为。
20.好⼈之所恶,恶⼈之所好,是谓拂⼈之性,灾必逮夫⾝。
◎ ⽩话解:喜好众⼈所厌恶的,厌恶众⼈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性,灾祸必然降临到你的⾝上。
21.是故君⼦有⼤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财有⼤道:⽣之者众,⾷之者寡;为之者疾,⽤之者舒;则财恒⾜矣。
◎ ⽩话解: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必须有修⼰治⼈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实才能得民⼼,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富国裕民也有⼀定的法则:从事⽣产的⼈多,消费的⼈少,⽣产的速度快,⽤的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财发⾝,不仁者以⾝发财。
◎ ⽩话解:有仁德的⼈,运⽤财物帮助他⼈,⾃然得到众⼈的拥戴,不仁的⼈,利⽤⾝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之祸。
23.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话解:⼀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语⽂课⽂⼤学精髓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的德⾏,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来,⼼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灵,光明正⼤的德⾏;在于以⾝作则,树⽴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们的⾃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的德⾏,⽽达到⾄善⾄美的最⾼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古时候想要使天下⼈都发扬光明正⼤的德⾏,就先要治理好⾃⼰的国家;想要治理好⾃⼰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的家庭;想要管理好⾃⼰的家庭,就先要修养⾃⼰的⾝⼼;想要修养⾃⼰的⾝⼼,就要先端正⾃⼰的⼼志;想要端正⾃⼰的⼼志,就先要证实⾃⼰的诚意;想要证实⾃⼰的诚意,就要丰富⾃⼰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的问题,要做⼀个有道德修养的⼈,就是修⾝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格具体表现在⾏为、节操之中,可⾏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灵⾃然能够体现在各种⾏为事物之中,⼼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格就由此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齐家,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译⽂】对事物深⼊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志就能端正,⼼志端正以后,⾝⼼就能修养,⾝⼼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段话相对的复述。上⼀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要学习掌握知识,明⽩事理,修⾝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的道德
⼈格,有仁德修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译⽂】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就要达到孝顺;作为⽗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学》在⾸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于⾄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条⽬。强调通过学习,丰富⾃⼰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之道,修养品德,建⽴⾃⼰理想的道德⼈格。以“⽌于⾄善”为⽅向或⽬标,使⾃⼰⽆时⽆刻不在为仁⾏善之途上前进。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译⽂】所说的证实⾃⼰的诚意,就是要不要⾃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彩,这叫做⾃我满⾜。
【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语类》卷第⼗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定能守仁,明⽩事理并不⼀定能切实依理⽽⾏,唯意念诚实不欺的⼈,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正⼼的前提。
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译⽂】有钱的⼈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会修养他的⾝⼼,⼼⾥宽畅,⾝体⾃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定要证实⾃⼰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使意念真实⽆妄。由于意念是⾮,必然表现在各种⾔⾏上,⽽意念真诚⼜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后代君⼦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般⼈享受所得到快乐,利⽤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于⾄善的德⾏,⼈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所以后世有德之贤⼠,有感先王德⾏的宏⼤,⾃然敬⽽仰之。
君⼦有诸⼰⽽后求诸⼈,⽆诸已⽽后⾮诸⼈。所藏乎⾝不恕,⽽能喻诸⼈者,未之有也。
【译⽂】君⼦对于优点,要⾃⼰⾝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对于缺点,要⾃⼰⾝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不可以齐家。从修⾝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然的事。⼀家之长修⾝与否,是家⼈的榜样,国君的修⾝,同样对⼈民起着表率作⽤,治国者的举⽌最能引起⼈民的注意,容易上⾏下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