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贵的道德,在于令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漂亮丽的女子一样喜爱仁慈,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衡宇,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必然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他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肯,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自己不肯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他人。)
9、勤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勤学习接近智慧,尽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普遍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意外。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够归纳,它自身专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长,久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但是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的道是:深藏不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的道是:显露无疑而渐渐地消亡。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令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层次,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他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学习而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天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检讨:为他人办事是不是不遗余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以诚相待?对老师教授的学业是不是已经温习?)
16、贤贤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论语》
(对妻子,重道德,不重面貌;侍奉爹娘,能尽心极力;服事君上,能豁诞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勤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勤学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不怕他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他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必然的方位,而星都会围绕在它的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归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他人说话就可以是非分明真假,七十岁可以为所欲为,又不超出规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若是常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式可以说就是咱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彼此勾结;小人彼此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念书而不深切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念书就会产生疑惑。)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如何能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若是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忧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宜。若是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君子天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想的是些小恩小惠。)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
(看见有德性或才华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性的人,自己的心里就要检讨是不是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盛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此刻用来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病入膏肓。)
37、敏而勤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
(伶俐勤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
(他这种伶俐,他人能做到,而他这种装傻,他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鄙,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假、夸张,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
(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
(伶俐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伶俐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伶俐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他人不知倦怠。)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
(若是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够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劣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若是富贵不合于道就没必要去追求,那就仍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用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论语》
(若是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长处,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知识、品行、忠义、信用。)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论语》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他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小。)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仁慈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
(念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莫非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莫非路程还不遥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悬空揣测,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摘《论语》
(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牢固,看它恍如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摘《论语》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光阴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断。”)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者也。——摘《论语》
(我尚未见过喜爱德性像喜爱漂亮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现在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论语》
(年轻人是恐怖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未来不如咱们此刻呢?但如果是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恐怖的了。)
56、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论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