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大学》是小戴《札记》的第42篇,同《礼记》中的大部分文字不同,《大学》讨论的是儒学的根本问题,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做了贯通性的叙述。《大学》把儒家的成己、成人之学联系起来,并指出了达到成己成人的可行步骤与最终目的,其重点在于阐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内圣外王”的儒家政治思想。
《大学》的主要内容,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开首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条目”乃是为着实现这“三纲领”采取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以“三纲领”、“八条目”等概括《大学》的内容,主要是朱熹为了突出其“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但这并不足以作为《大学》思想的原貌。《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而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砺炼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以一贯之的主题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第一
要务。
1.《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准确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2.“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
(1)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任何人都禀受于天,都有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明明德”是肯定人类具有灵明的德性,每个人都有责任自觉地加以彰明。人之行善避恶,是内在向善本性的需求,应该自觉地予以肯定和发扬。
(2)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在自己向善的同时,还要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
无时无刻都行进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向善、日新其德,才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3)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至善即合理。是指人的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与自然与事物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方向是“止于至善”,这也是每一个心态修炼的人所追求的最终期许。
3.“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调查研究: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透过表面现象清晰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3)诚意——意念诚实: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7)治国——以德治国: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领导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领导者只有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的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价值观、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说,能对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
心不妄动”。《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意思是安心自然。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思考深刻周密。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指最后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5.“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综观《大学》一书,寥寥几百个字,却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
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炼的一般过程。“三大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炼目标,指出了人类向善的方向;“八大条目”给出了人们日常修炼自身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八大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作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归宿,这对于倡导人们重视自身的修为,在自省、自警、自律、自强的修炼中,重塑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