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历史文化情境的介入策略:以《登泰山记》为例泰山介绍
【摘 要】历史文化情境介入阅读教学,不仅是发挥教科书选文“个文本”所独具的文本价值的需要,也是纠正当前阅读教学中因综合性活动而远离文本内核的不良风气之必需。本文结合《登泰山记》这一经典文本的多个情境创设教学案例,探寻历史文化情境介入策略,“个文本”核心价值与阅读主体实际契合的情境创设策略,从“个文本”到“互文本”支持的任务分解策略。
【关键词】《登泰山记》;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历史文化情境
《登泰山记》
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的文章,无论是古代诗文,还是现当代文本,不仅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思想深远、内容丰富,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军事等背景。这些运用语言文字精心构筑出的特定时空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意、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情境。
阅读是学习语言文字作品,需要“披文以入情”,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进入作品的情境,
体验感悟,领会和理解作品的情、意、理。因此,每篇作品的历史文化情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学习情境。
那么,每一“个文本”所独具的历史文化情境能否进入学习情境?从阅读教学来说,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追求的是“在场”的阅读活动,创设恰切的学习情境,可以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真实可靠的抓手。如果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精心选择或创设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又与作品内容契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学习,那就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其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将学到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本文以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上册的清代小品文《登泰山记》为例,对阅读教学中历史文化情境的介入策略展开探讨。
一、与文本内核相关联
作品的历史文化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因时空关系相对比较陌生,有的因文本内涵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1]课程标准希望通过在综合性学习情境
中进行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还让他们能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
然而,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创设因综合性活动而远离文本内核,完全忽略了“个文本”的历史文化情境。
关于《登泰山记》这一经典文本的教学案例可谓多不胜数。就近年所能查到的《登泰山记》学习任务情境设计来看,几乎都离不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游览泰山导游设计或泰山宣传片拍摄建议。
请看《登泰山记》教学案例(一)的任务情境创设:
旅途中,山光水,美不胜收;人文风物,丰富灿烂。然而缺少导游的解说,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歌德曾说过,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导游之功在于“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泰山记》,让我们依据课文内容来做一次导游。
任务1. 设计旅游线路:东谷登山,西谷登山。
任务2. 安排游程: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具体游程。
任务3. 重点景观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流连忘返。
任务4. 撰写泰山的解说词: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发游客的兴趣。
再看《登泰山记》教学案例(二)的任务情境创设:
中央电视台《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准备根据姚鼐的《登泰山记》拍摄一期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如果你是摄制组的成员,请你给导演提供一些拍摄建议。
任务1.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拍摄路线;
任务2. 根据文本内容选择拍摄场景;
任务3.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人物活动;
…………
上述案例中的所谓学习情境不过是个幌子,无法成为文本解读的助推器。它们不过是把姚鼐的《登泰山记》当作旅游景点的小册子或电视宣传片的脚本,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热闹有余,深入不足,学习活动大多游离于文本表面,即使是解读文本,分析语言,也是脱离文本内核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至于探讨泰山的文化地位,分析桐城派的创作风格,都成了远离文本内核的表面工作。
作者姚鼐借跨年冒风雪观日出,彰显景观特,抒发登山心情,砥砺来此意涵,融生命情怀于瞬息万变之景物,表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风范。这篇小品文既印证了桐城理论,又在实践方式上不同于以往作品,并在辞章与生命意象上多有展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登泰山记》自带的历史文化情境是进入这篇经典文本的钥匙。唯有通过文字进入姚鼐所经历的那个跨年夜,进入姚鼐与友人冒雪登临泰山的特定时空,方能体会其要表现的生命情怀。如果脱离了《登泰山记》这一“个文本”的历史文化情境,就无法真正走进文本深处,去领会和理解作品的情、意、理。
二、与阅读主体相契合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对象是文本。从一般的教学设计来看,其宗旨是要设法满足学
生完成阅读的需要,而不是满足教师自己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首先要充分考虑这一“个文本”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学生理解这一“个文本”核心要义的困难在哪里。其次,要考虑当代学生的生活情境。学习情境应紧扣学生生活、实践,是学生可以感知、能够引发思考、产生学习兴趣的“场”。
真实在场的任务情境设计,必须基于这一“个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在当代学生生活中选择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了文本的核心要义,方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
请看《登泰山记》案例(三)的任务情境创设:
百度词条上的《登泰山记》是这样的——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作为百度会员,如果让你来修订百度上的《登泰山记》词条,你会怎样调整与修改呢?
显然,这个课例的任务情境设计契合当下的多媒介信息时代特点,契合当今时代学生的真实生活。互联网时代,学生有问题时多用“百度”搜索解决,百度词条中对《登泰山记》的表述显然问题很大,词条的编写者很不走心,或者说根本没有读懂《登泰山记》。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指出要“辨识媒介信息”,明确:“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2]而要完成上述案例设计的情境任务,必须指向《登泰山记》的文本价值,比如作品的时代、作品的内容、泰山之景的特点及作品的核心要义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