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祭侄文稿
简介《祭侄文稿》
考古学通论
指导老师:耿纪朋
姓名:刘瀛涵
《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季明文稿》。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谓:《祭侄文稿》“书之奇绝,论者以为《兰亭序》之后惟此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颜真卿公元758年(约50岁时)所书的《祭侄文稿》与晋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书于公元353年作者约50岁时)、宋代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书于公元1082年作者约45岁时)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且均为文稿稿草,情切意真。曹宝麟谓:“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推崇世无间言”。 《祭侄文稿》传世有二:一是停云馆所刻祭侄文稿,有陈绎曾、陈深、文徵明三跋,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载相同;二是墨迹本,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祭侄文稿》定当以鲜于枢、张晏跋尾本为真迹。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谓:“明文氏《停云馆帖》所刻一本,与此不同,当是伪迹。”本文中讲述《祭侄文稿》为纸本《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原文如下: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安史之乱,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时年鲁公五十岁。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钤印
《祭侄文稿》上印章众多,卷首便是乾隆皇帝在七十岁所用“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乾隆之章常令人哭笑不得,往往在整幅画面中乾隆的章是最明显的。
泰山介绍
之下众多印章有一枚刻阳文细边单“徐”字,“徐”下跟两枚阴文“乾学之印”“健口印”疑是清代藏
书家徐乾学之印。徐乾学(1631—1694)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左方为三枚细阳文印章从上到下依次是“王永宁印”“王长安父”“瞻近堂”可惜未能考证此人出处,按按钤印位置应晚于其右印。
下方有“鸿绪”( 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金山)人,出于官宦之家。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一甲第二名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主持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升赞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撰写列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擢左都御史。)“吴损”“守和之印”“吴口叔”“吴廷书画之印”吴廷以收藏闻名,可谓名闻海内。汪世清先生曾有文章介绍:余清
斋主人吴廷,与兄国逊都是歙县著名的收藏家。他从万历庚寅(1590)来北京,得与董其昌相交。又得杨明时馆其家,观赏名迹,眼界大开,不惜千金,广事搜罗法书名画,便以余清斋富收藏而闻名于世。他与董其昌始交时年三十七、八,比董其昌大约要大一、二岁。直到天启末,二人尚有交往。书画交谊已逾三十年。吴廷卒在崇祯戊寅(1638)前的十年中。)“陈定平生口赏”“陈氏口口”。却不知陈定何许人也
骑缝处有小印数枚依次是“枢”连珠印“士译”(待考)“长安”“王永宁”“张晏口印”( 张晏(元大德 —— 延佑年间),字彦清,邢台沙河人。张文谦之子,少有文学名,举进士,类官官御史中丞,赠山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号文靖。去世后葬于邢台市西的董村,有奎章阁学士、翰林待制虞集撰写的张氏新茔记,今墓地已毁。   张晏是有名的收藏家,“瑞文图书”、“贤志堂印”、“襄国张氏”、“瑞本家传”是其惯用的印章。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 李白《上阳台帖》等传世名作皆为其曾经收藏的作品。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张晏曾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乾学”“口本家僧”等印。
镜心上依次是是乾隆的“御书房鉴藏宝”嘉庆的“嘉庆御览之宝”乾隆“三希堂精鉴玺”宣统的“宣统御览之宝”骑缝印有“鲜于”“乾学”“鸿口”“枢”。 “鲜于”和“枢”两枚印章上下呼应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一个人:鲜于枢。鲜于枢(1256-1301),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传。
尾纸上印章更为复杂除了前面的“鲜于”、“吴延”“乾学”“长安”“王永宁”“枢”“鸿绪”“口本家僧”之外还有鲜于枢的“鲜于枢口口父”连珠印“鲜”“于”。在下方还有一枚看似不起眼的阳刻印章却书“赵氏子昂”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
绘艺,擅金石,
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偁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   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告,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死后被元英宗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与鲜于枢又是好友。鲜于枢生于蒙古定宗元年(1246),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五十七岁;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享年六十九岁。他们相识于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间往来二十四年之久。虽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机会总要聚会,谈文说艺,乐此不疲。特别是在赵孟頫休病吴兴和在浙江儒学提举任上的时候,往来应该更加密切。
其他还有“乐志”“真宝斋”“贞乾堂印”“口草堂图书印”等等。
跋语
陈深跋曰:
    颜鲁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画雄秀,奄有魏晋而自成一家。前辈云:书法至此极矣!予尝见公为叔书告身,一通其楷法严甚,闻公行书尤佳,不可得见。但时摩挲乞米石刻,想象风至耳。今王君出示公《祭侄季明文稿》一纸,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迨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耶。苏文忠(即苏轼)谓:“见公与定襄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公忠贤,使不善书,千载而下,世固爱重,况超逸若是,尤宜宝之。”抚卷三复,敬叹,因题其末。柔兆涒滩(丙申)(1176年或1236年)秋八月望。吴郡陈深识。
陈绎曾跋曰:
    右鲁公祭兄子季明帖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尔既”字,右转至“言”字,左转而上,复侵“恐”字,右旁绕“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适与褙纸缝合。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序稿》(即《兰亭序》的别称)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磔之间,“嗟”字右足上抢处,隐然见转折势,“摧”字如泰山压而底柱障。末“哉”字如轻云之卷日,“飨”字蹙衄如惊龙之入蛰。吁,神矣!观此见真迹无疑。按史,公
自冯翊太守转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而帖自署开国侯,盖史误也。杲卿为公从父兄,而季明谓公从祖叔父。涂从父字加第十三于叔上,公之处名义一字不苟可法也。季明,杲卿之少子。以死事赠五品官。则赞善大夫是已天宝末。杲卿为范阳户曹,安禄山表假常山太守。禄山叛。公为平原太守,遣甥卢逖约起兵时,杲卿长子泉明方往返真定、内丘间计事,报卢逖使平原,属之季明宜也。玄宗不识真卿为何如人,而颜氏兄弟子姓戮力王室。如此一门忠义,其有自来耶!玄宗拜杲卿中丞,因传檄河北,扬言王室大至,遂清土门十七郡,同日推公为盟主,兵势振矣。贼惧,急攻常山。太原尹王承业不救,于是杲卿父子被执。刃加季明颈,谓曰:“若降,活。”汝子不答,遂杀季明。杲卿至洛阳乃遇害。明年史思明归国,又明年则乾元元年(758年)也。泉明自常山陷后,客寿阳。清沟之败,复陷。思明至是归。公于蒲州以公命购杲卿、季明尸于洛阳、河北。杲卿仅得一足,与张凑所归发,葬长安凤栖,季明同茔。据此帖,季明归榇,唯首而已。哀哉!此帖作于泉明购尸还蒲之日,死生亦大矣!士大夫平居抵掌高议,视死宜若易然。观史及此帖,发肤有所不敢,遽忍残身至此耶!兄弟子姓骈首就死,岂易易哉?颜氏出鲁国子渊,平日循循如和风庆云,及畏于匡孔子意,其必死,则其履严霜烈日之变,坦如康庄。圣人既信之矣。一门忠义,可不谓有自来耶!至治三年(1323年)十一月廿日 吴兴陈绎曾书。
文征明跋曰:
    米元章(即米芾,号元章)以颜太师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谓: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杰思。”而山谷(即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谓《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正类坐位帖二帖宋时并藏安师文家。安氏之后,不闻流传何处。坐位帖世有石本,而米氏临本尚在人间,余尝见之,正与此相类。然元章独称《坐位》者,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亟称《坐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山谷亦云:“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欧阳询)、虞(虞世南)、褚(褚遂良)、薛(薛稷)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亦取其行草也。”况二帖皆一时稿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米氏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者也。侍御永丰聂君文蔚出示此卷,俾为鉴定。后有陈深、陈绎曾二跋。深,字子微,号宁极翁,宋季吴人。绎曾,字伯敷,胜国吴兴人。二人皆以字学知名。而跋语考订精审,余复何言。姑取黄米之论以备二帖折衷,亦以补二陈之遗云。嘉靖四年(1525年)岁在乙酉冬十月二十又九日。
罗洪先跋曰:
    右中丞聂双江先生家藏鲁公手书《祭季明文稿》自乾元戊戌(758年)至于今,几八百年,纸墨犹新。世间何物不朽,独此完好,其故可知也。后有陈文三君跋,皆能明其书法,而伯敷(即陈绎曾)叙季明事根据史传,独言杲卿之葬稍为失实。当泉明购尸时,问之。刑者云:“其父死时先断一足。”故泉明启履谦之,瘗以无足者。为验此谓,止获一足。岂未之深考耶。忆嘉靖戊戌(1538年)冬访先生,翠微庄始得捧玩。当时留意书法,徒生羡慕而已。今年庚戌(1550年)秋,先生携之舟中谛观数过,则有不胜其慨然者。人之意气激烈,往往蹈险如夷,不畏白刃。久之,意衰气竭,瞻顾利害,悔心继之矣。惟发于天性,而有能以圣贤之学辅养之,是以当其处变委曲审时,不失之于疏伉,而足以成天下之事。至于势不可为,然后从容中道,视死如归,此夫子之所谓强浩然,所以塞天地也。公祭季明,时年五十一耳。骨肉凋残,亲党离散,犯难得祸,孰不含悲。公幸脱虎口,使稍有所瞻顾,尚能留念世事耶。而希烈之难乃出于二十六年之后(784年),齿近耄矣。英英如壮夫,不少挫折,此岂无其故哉?议者谓:公之文杂,出于神仙浮屠,以为不合于理。彼神仙浮屠之于世事,视圣贤较然殊也。独其所谓静定者则几于无辨。汉唐以来,圣贤之学不明,故二氏者窃据以神其说。公之喜谈,而不置得非,以其近似而取示乎。当时之人,既不足以语此,而传史者之智又不足以发之。使公之学不显,而等其忠义,至于与意
气激发者同科,后之儒者亦不深究。凡语近于二氏者,辄指以为非道,而迂缓自处,顾谓当然,何怪无求于世哉。先生之学,一本于静定,故凡所在,皆有建立。今以中丞之节出镇渔阳,乃公故欲恢复之地。而先生受之圣明,遭时久泰,徼千载之威灵,将使边圉宁谧,以伸其未遂之志矣乎!敬以为祝。是岁(1550年)十月廿日庚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