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派笛曲《喜相逢》
竹笛独奏曲《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根据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改编而成的一首具有浓郁北方风格的梆笛独奏曲。这首曲子原本是内蒙古的一首民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一带广为流传,后成为二人台、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一种过场音乐,并作为戏中抚灰尘,角儿入洞房等动作的伴奏。这首曲子的结构是民族器乐曲中常见的一种变奏曲式结构(A,A1,A2,A3)。整曲围绕A乐段难舍难分,A1乐段久别重逢,A2乐段返回家乡,A3乐段全家团圆四个部分,用不同的速读和加花变奏,塑造了一副离别与相逢的场景,从而展现出亲人依依不舍与再次相逢的心路历程。同时,它也是一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具有“乐画”性质的民乐作品,在演奏前一定要切身体会冯老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脑海中所想要表达的画面。从而将冰冷的音符转化为动人的旋律,而转化他们的工具,便是演奏时的“情感”。因此,要想完成这一独特的北方音乐风格作品,表演者必须充分掌握作品技巧中的运用,认真研究,把“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才能使表演动人。
一、竹笛曲《喜相逢》的介绍
(一)《喜相逢》作者简要介绍
冯子存,竹笛北派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初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冯老小时候就开始吹笛,他17岁左右便从事地方的曲种“二人台”的伴奏活动。解放之后来到华北宣传队后,上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表演,得到音乐界广泛关注。之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长时间的教学与表演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在内蒙民歌、张宣地区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根据“二人台”音乐风格,“冯先生总结并发展了北方竹笛的演奏技法,他的发音既响亮又清晰,具有典型的北派特。它的演奏技法是非常多样,除了灵活地使用舌吐音,指滑音和手剁音之外,还有揉音,震音,颤音等音的配合使用,并且在竹笛手指,气息,舌头三者的运用上也独具一格”。其主题材料大多数来自除了“二人台”,冀晋等地区的戏曲和民间乐曲,他的创作主要来自同一个主题的加花变奏。音乐语言主要是模拟和对话。冯子存先生作为北派竹笛演奏家的代表,在竹笛的吹奏和编创方面都具有着很高的造诣,为中国竹笛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背景
冯老在建国初期,调入中央歌舞团担任独奏的11年工作当中,在演出之余不断地学习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本曲即为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的曲牌《喜相逢》,
改编而成。在音乐家方堃先生的帮助下,冯老将原本演奏的曲谱不固定,即兴成分很浓的《喜相逢》与《放风筝》(1953年创作)两首曲目一起固定成型。本曲的改编成功也代表着我国竹笛曲目的编创走进了新的时代,从此竹笛被确立为一件独奏乐器,随之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竹笛独奏曲。
(三)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特点
在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时,梆笛通常会挑“尖”音,刷“花”字,忽断忽续,在民间乐曲中,笛子就是“骨”,所以在演奏二人台风格作品笛子多具特。本首乐曲以二人台的音乐风格为基础,总结和发展了北派梆笛的演奏技法。冯先生想要用梆笛来“唱”歌,不仅要唱的像,还要唱得好,其完整的发挥竹笛的功能,具备了北方梆笛的典型特征。表演技巧上也多姿多彩,比如在“花舌“的运用上,稍长,稍短,忽密,忽稀,一软,一硬各种的技巧应运而生,还有在“剁”音的技法上,发展出“软剁音”,“硬剁音”,“连剁音”,以及灵活运用吐、滑、叠外,还结合了颤,揉、抹、震。最基本的气、指、舌的运用也很有特。其创作素材除二人台音乐与河北、山西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外,大多来自同一题材。音乐语言主要是对话和模拟。
二、竹笛曲《喜相逢》演奏中的技巧以及曲式结构分析
(一)难舍难分
第一段开始,先是散板的一种形式,速度较慢。第一段第一个音开始,就运用了一个极具特的“历音”,全曲运用筒音“2”的指法,由半孔c3向下到e2,记号为 ,这个极有力度的音头表现出北方音乐的一股韧劲与呐喊,并且在全曲中关于到e2的音基本都用到了历音技巧,极具特。那么接下来就是花舌了,紧接着在第三小节,一个两拍的c2,运用到花舌技巧,记号为 ,并且表现出来是c2-a1-c2滑音加花舌,在两拍要结束的时候音再次滑向a,通过花舌的运用,给乐曲似乎带来了一丝俏皮,灵动,类似于对话似的风格,也是第一句的结束,并且定下来全曲的主题风格。(如下谱例所示)
冯子存是我国的什么演奏家
接下来,在上板之前,速度提升到63,开始出现单吐音,例如这句,每个音都运用单吐演奏,演奏时舌头会相对靠前,每个音都要是有力的演奏出来。(如下图谱例所示)
在进板之后,在15小节,运用到一个筒音花舌上行滑音的技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紧接下来的吐音开始运用连吐,与之前干净有力的单吐产生对比,所有的旋律都像是在对话,让人身临其境。(如下谱例所示)
第一段在换气方面也给到了很多的气口,几乎一小节就会换一次,也是北方乐曲比较常见手段,通过频繁的气口来带动乐曲行进发展,通过换气来体现语气的变化和重音,也体现了那句话“休止也是一种演奏,休止也是一句对话”,在停顿中发展,在行进中休息。
在《喜相逢》这首乐曲当中,从第23小节开始运用到一个很典型的连接,速度随即提升到84,也包括在四段中每一段都用到了以d-e-c-e这个进行,完美的对乐曲进行了完美的过度,承前启后。(如下谱例所示)
(二)久别重逢
第二段的起始句是由连续不断的单吐和双吐技巧配合而来,乐曲速度继续上升到了92,变奏主题材料开始展开,大量的吐音清晰跳跃,具有轻盈之感,颗粒感十足的吐音以c-a-c-g为原型进行对话(如下图所示),从而表达重逢的欢愉之情,乐曲平稳进行,不急不躁。这一段的表现像是在叙事,像是在说话似的在进行对答,也是在为后面高潮的到来提前做的铺垫。乐句变化多端,五彩缤纷,充满了喜悦。在如下谱例的最后一小节,5 6 11,两个1都是由6音快速向上滑,非常巧妙,进一步的推动乐曲。A2的结尾运用的是与A相同的吐音结合的结尾句,其中也加有北派技巧花舌与剁音的运用,在原本的素材上进行了重复变奏,并且相应加快速度以配合后面乐曲乐段的发展。
(三)返回家乡
到了第三段速度稍快,依旧由主题材料开头,并且开始重复分裂,速度也加快到176.从第三段第八小节开始直到结束,全部采用了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连续的不间断的三吐跳跃,要求气息纯粹,表达清晰,并且加速,持续将乐曲情感推向高潮,这种大段落的三吐音节奏型在民族器乐中经常被人们用来表达骏马奔驰的情形,整个乐段都沉浸在如此快节奏的状态中,表现了亲人们返回家乡时的那份激动的心情,对于回家的那一份渴望,速度随之越来越快,返乡的脚步也随之越来越快,好像人们正欢呼着,呐喊着,奔向自己的故土。
(四)全家团圆
乐曲来到第四段,也是本曲的高潮部分,速度为急板,从情感上已到了最顶点,主题的加花变奏,技巧上也是融合一体,整段的织体饱满而丰富,特别是在第四段中间部分,运用
到两句二八节奏,八度关系的a-c抹音的重复,先弱p后强ff,好像在体现亲人们回家相见,许久的分离再次重逢,在他们聊天时激动的语言化作着一个个音符,时而弱,时而响,一声声对话,编织出着最后的喜悦。A3最后一段依然运用与A1一致的结束句,运用单吐音的形式结尾并进行速度渐慢的处理,上滑音与下滑音的相互合作,最后连接上滑音花舌作为全曲的结束,一种很经典的戏剧曲牌处理的形式,重归主题,首尾相互呼应,让人意犹未尽。
三.演奏体会
《喜相逢》这一作品是冯先生代表性作品之一,也是北派笛曲的代表曲目。这部作品的戏曲风味很足。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个音乐的戏曲风味。在其基础上,我们必须巧妙地利用滑音、打音、剁音、花舌以及大量的舌吐音技巧。所以说这部作
品的技巧非常丰富,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也非常高。通过气息的对比和变化,给作品的情感表达有了更加深刻的精神意义。从另一个观点来看,这也是民族器乐曲的标题性作品。在演奏时,要深刻的体会感受乐曲的每一段情感变化,通过技巧的运用,速度的变化,情绪的递增,尽可能地展现作者在编创时的感情。
四、总结
本曲尤其的展现了变奏手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节奏,速度,旋律性上的对比,素材精炼,层次清晰,结构规整,手法朴素,情绪概括集中,用音乐构成画面。在演奏中仅仅依靠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就是将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至不同的技巧当中。冰冷的音符总会有局限性,而演奏者对于乐曲的理解却是无穷的。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日新月异“现代派”作品的今天,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在技巧上的提升,更要注重结合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时代背景与所想表达的情感。在充分理解乐曲背景后再加上演奏者对乐曲的二次创作,才能呈现出一部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如若仅仅只是演奏谱面音符节奏,就与原作本身内在韵味不尽相同甚至背道而驰而使乐曲在表现力上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M】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中国音乐学院竹笛考级教程》 .2007年11月第一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2.[M]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竹笛篇》(乐曲篇).2016年6月第一版. 上海音乐出版社
3.[M] 张维良. 《竹笛艺术研究》. 2011年11月第一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