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2008-2015)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
  ----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
  ----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并在精神卫生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到2010年,地市级及以上地区和80%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2015年所有的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工作指标与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
  ----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的县(市、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3.4%-15.6%),到2010年降为12%2015年降为10%
  ----提高普通人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提高精神分裂症率(2005年部分地区调查为15%-30%),到2010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
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众心理健康。
)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
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
  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
  ()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
  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
三无人员  ()坚持做好特殊人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
  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精神卫生工作,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十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