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为政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心得体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讲述他一生求学成长的过程,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完善修养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几个年龄阶段,更是他人生修为的几种境界。
他十五岁立志学习,由于受当时家庭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父母早逝,他立志学习时间还是比较晚的。但他却坚持不断的学习不断成长,成为一代先贤大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社会环境优越,都起步得比较早,六七岁就开始学习了,然而是否能够坚持学习,一生学习。最终是否能够学有所成,修养是否都能够得到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不在于起步的早晚,而是贵在坚持,贵在成长,贵在修为的提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而立”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节点。三十而立,指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独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自立。是能用“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初步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取得精神的独立。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要能辨清真善美,假丑恶,有自己正确的坚持,守住自己内心深处的本真。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已经很成熟了,不再像年轻的时候,懵懂无知,冲动激越。对事情有自己清晰的判断,透彻的看法,能明白自己要选择的是什么,没有迷惑。我们知道四十岁是风华正盛小有成就的阶段,有了小积蓄,身边也许充满了各种诱惑。也是最辛苦的阶段,父母已经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们肩上的担着一副重担,一头挑着家庭,一头担着事业,要在这样的责任与重担、压力与担当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做到淡定自如,才是真的不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的人,经历了人生的得失,这时候已经明白很多事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要尽人力的部分,我们已经做到全力以赴,如果还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也不可太强求苛责自己。想想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的对待,如果结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那是理想的结果。如果还
是不能达到目标,就不要沮丧甚至苛责自己,渐渐明白了许多事情奋力可为,也有些事情人力难控,只要尽力而为就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生较高的高境界了。六七十岁已有了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开,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无论是甜言还是逆语。就如学而篇所说“人不知而不愠“,这得有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心性,懂分寸,知进退。为人处世,不会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回想年轻时的我们,刚参加教育工作时血气方刚,我们很容易开心或者难过,曾因为点滴进步而激动不
已,也曾因教学困惑而气馁难过难过。而耳顺不逾矩的人见惯了太多的人事,经历了各种沉浮,遇事总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不只是简单的年龄段的划分与增长,而是人生在成长的历程中逐步达到的几种境界:从懵懂无知到风华正茂,从成熟稳重到睿智豁达。我们的心智逐渐变得成熟,我们的心里逐渐变得强大,在努力奋斗收获物质的同时,更好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当作我们毕生的精神追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