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器晚成”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我国取消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轻便摩托车驾驶证70周岁的年龄上限。这是公安部推出深化公安交
管“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12项举措中的一项。回顾过去几年,全国各地方在高考(研究生)招生、人事聘用等方面纷纷将过去一直作为“硬杠杠”的年龄作了适当放宽。
年龄,确实在这个社会上成为了不少从业者的门槛,但是,历史上,还是有不少大器晚成者,他们的存在给予了我们一些对于年龄的启示。
大器晚成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此典最早出自《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如孔子所说,人生必须经历这样从成长、发展、成熟的基本历史规律。历史上,少年居名者确实不少,但他们最终能成大器者则是凤毛麟角。
初唐名臣裴行俭主管吏部选事时,对当时以文章名满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曾经断言:“王勃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很有才华,却浮躁浅露,怎能成为享有高官厚禄的大器之人!四人之中的杨炯相比之下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官至令长;其余三人至死如果能得令职官级都是侥幸啊。”后来四人的人生走向,果然应验了他当初的断言。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此后,王勃渡海溺水而亡;杨炯就死在盈川令的职任上;卢照邻患“恶疾”不愈,投江自尽;骆宾王参加徐敬业反叛被诛。他当年看好的王剧(王勃的胞兄)和苏味道两人也如他当年所言:“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所谓“掌铨衡”,就是掌管国家的人事权。这几位风云人物的命运的结局,皆“如行俭言”。裴行俭的料事如神,缘于他有识人之鉴,更缘于他对大器晚成的历史规律深刻领会和精准把握。
苏洵年轻时屡试不第,虽经人推荐,仍只能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之类的文墨小吏。直到27岁后,阅尽人世艰辛的苏洵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他的文章已闻名一时。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送儿子苏轼、苏辙赴京城开封参加科考,顺便拜访了当时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表扬他的文才可与汉代贾谊、刘向相比,就向朝廷力荐。
一时间,朝野之士争相传诵,苏洵也因此名震天下。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入朝应试,他推托病拒诏。嘉祐五年(1560年),51岁的苏洵拜秘书省校书郎,6年后逝世。他以极高的成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史称他与两儿子为“三苏”。苏洵的人生经历再次印证了大器晚成。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近40岁的他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6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50岁左右,他开始写《西游记》
,并写了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那时他已经差不多80岁了。
前有“廉颇老矣”悲剧,后有“冯唐易老”覆辙,那些以“年龄取人”的时代,埋没了多少旷世奇才,酿成了多少怀才不遇的冤屈。历史积累总结大器晚成的经验教训就在眼前,如果还拘泥年龄这个“硬杠杠”,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则屠呦呦早已在家赋闲三十年矣!她个人怎会有此等殊荣?中国何来诺贝尔大奖?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同时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寿命也逐年提高,各方面适当放宽年龄不仅对于人才是万幸,而且对于国家、民族更是万利。
历史上“大器晚成”
给我们什么启示
王丹誉
/历史学者、专栏作家
6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