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抓住意象品味、体悟词作内涵及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培养远大的志向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难点】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飞花令【主题词:酒】 男女对抗赛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关于酒的经典诗句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凉州曲》
1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引入诗词机制,既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为学生种下了诗词的种子,激发热爱古诗词的热情,终有一天会破土萌发、枝繁叶茂,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的目的。】
一、开放式导入
酒的馨香绵柔融入华夏五千年文明,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这里有李白的豪放洒脱之酒,王维惜别友情之酒,苏轼旷达乐观之酒,亦有范仲淹思家忧国的浊酒。今天我们走近一代名臣范仲淹,学习他的《渔家傲·秋思》。
二、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范仲淹。
(1)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2)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2、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3、播放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三、整体感知,初品词情。
1、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秋思 交代了季节和情感
2、听录音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其忧思并思考问题:秋景的特点,作者忧思什么?情感怎样?(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异【秋景异、边声异、孤城异】
思家忧国念亲悲己
苍凉、悲壮、忧愤、慷慨等情感
“燕yān然未勒”典故。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是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设计意图:阅读初体验,从题目入手,抓住词眼“异”“泪”和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进一步的朗诵和品读奠定了基础。】
四、品词韵。
过渡语: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在西北边塞生活四年之
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苍凉、悲壮、忧愤、慷慨等情感溢满全词,自由诵读体会其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诗味。
读准字音是诵读诗歌的第一步要求,此外,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这就要求我们 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读得慢一点舒缓一些,读出重音,体现出抑扬顿挫之感。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 ”,停顿格式为 “四三”,要突出“秋”和“异”两个字。“衡阳雁去无留意”,声音要低沉一些,表现出无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范读。
3、小组朗读展示,学生评价后诵读指导。
什么然而生 4、全班齐诵,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悲凉慷慨。
小结: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才是读好诗词的关键。这也是朗读的“终极”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会感悟本词蕴含的情感,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也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达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的目的。同时提高朗读水平,增加人文素养。】
五、品词心。
1、过渡语:这首词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默读全词,静心思考,细细品味:我从哪些意象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在课文空白处批注自己的理解或想象。
2、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学生作答。
老师明确主要意象:
雁、边声(角、羌管)、长烟、 落日、孤城、浊酒、霜、白发、泪
示例:我从“雁”这一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悲凄。秋风悲号,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心。
雁,归也,人却不能,作者只能滞留在这苦寒之地,面对塞下的萧瑟。独立寒秋,雁阵声寒,西风呼啸,思念何寄,“乡书何处达” ?无尽的悲凉袭上心头!
3、学生品析批注。
4、交流体味并展示。
预设答案:①我从“雁”这一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悲凉。秋风吹,秋草黄,雁南飞,无留意。雁尤如此,人何以堪?漫漫黄沙几万里都落雁影后,颇有断雁叫西风的瑟瑟凄凉之感。
老师补充关于“衡阳雁”的意象。
师出示PPT:古代传说北风之神爱上南风之神女儿青琳,强行把她从南方衡阳带到北方大漠,并把她变成大雁,青琳和她的孩子们年年秋天从北方飞回衡阳看望父母。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大雁的故乡。
后人把“衡阳雁”作为思乡主题的意象之一。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李白《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
②我从“边声”这一意象感受到作者的苍凉悲壮。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边声四起。这四面八方的边声合成了一部悲切苍凉的交响曲,直击人心。
③我从“落日”“孤城”这两个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悲凄。太阳刚要下山,孤零零的城门就紧闭,点明了战事吃紧、军事形势严峻、延州孤立无援的特点,渲染了萧瑟肃杀的气氛。此时忧心忡忡的词人身处孤城,面对绵延起伏的山,一种孤独寂寞之感,一种渺小如尘的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④我从“浊酒”这一意象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在苍茫的夜中,作者端起一杯苦涩的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敌人未灭,何以家为?一杯浊酒,独酌无亲,那又是怎样的孤独与悲凉啊!
师:酒,有清浊之分,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的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里的“浊酒”说明了什么?
生:边塞生活十分艰苦。
生:作者心绪复杂,思家而不得归的愁苦,寸功未建的悲凉无奈充溢于胸。
师:的确,边地的荒寒、将士的劳苦、思乡念家的深切、大丈夫勒石燕然的悲壮以及归家无期的无奈,也只有这“浊酒”才更切合作者那复杂的情感。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一词句中还包含着一对很奇特的数字(“一” 和“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一”和“万”形成了悬殊的对比,突出了词人杯酒难消的乡愁。
师:仅仅一杯浊酒消解不了万里乡愁,词人此时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5、同样是边塞题材,同样是写酒,范仲淹是浊酒,王翰却是美酒,他们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呢?诵读体味。
生答,师明确:王翰的《凉州词》表现的是征人们开怀痛饮、视死如归的豪放勇敢。
链接背景资料:1040 年,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亲临西北边陲。战后延州,三军夺气,满目疮痍。范仲淹主张积极防御,而主帅和仁宗皇帝却主张大举反攻,并命令范仲淹火速发兵。
1041 年正月,韩琦派大将任福率军进攻西夏,在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率部迎接突围残卒,途遇数千阵亡者的父兄妻子,哀恸号哭声震长空。
师小结:大唐国力强盛,崇尚军功;而此时北宋积贫积弱,危若累卵。王翰是以一个诗人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边塞军旅生活,自然充满传奇彩;而范仲淹长期与士卒同甘共苦,身处内忧外患,深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更何况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败多胜少,国土逐渐沦丧,时代弥漫着一种悲壮而无奈的心绪,不会再现盛唐那开边拓疆、气壮山河的气象。范词的悲凉自不可抑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