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历史学业⽔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历史学业⽔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历史必修Ⅰ第⼀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古帝王后代。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的命令②为周天⼦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分封制的作⽤(影响):加强周天⼦对地⽅的统治,有利于扩⼤统治区域。诸侯享有相当⼤独⽴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2.宗法制
(1)⽬的: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地、财产继承上的⽭盾。(2)特点:嫡长⼦继承制(⼤宗、⼩宗)。与分封制互为表⾥。
(3)作⽤(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①皇帝独尊②皇权⾄上(核⼼,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夫(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
郡:最⾼⼀级地⽅⾏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化的发展,促进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3课从汉⾄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发展
(1)汉朝初年实⾏郡国并⾏制。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地⽅王国势⼒。
(2)北宋:兵权收归中央,抽编禁军;⾏政权上,⽂官任地⽅长官,设通判牵制;财政权上,地⽅赋税主要由中央掌控。
意义: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的中书省和⾏中书省: A 中书省上承天⼦,下总百司,是最⾼⾏政机关,其长官⾏使相权。
B ⾏省制度:除河北、⼭西、⼭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设⾏中书省,简称⾏省,省的最⾼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C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省制度是中国地⽅⾏政制度的重⼤变⾰,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加强(1)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政令,下设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创造。
(2)宋朝:中书门下为最⾼⾏政机构,最⾼长官⾏使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权、军权和财权。
(3)元朝:中书省是最⾼⾏政机关(其职权与唐朝的尚书省和宋朝的中书门下相同)
3.选官制:(1)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武则天⾸创弄举和殿试。作⽤是打破特权垄断、提⾼官员⽂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学⼠,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分巩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级⾏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置军机处(1)清初:议政王⼤⾂会议定夺军国机要;康熙时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会议与南书房三⾜⿍⽴局⾯。
(2)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最初⽬的:办理西北军务。特点:有官⽆吏、机构简单、军机⼤⾂只能跪受笔录。意义:提⾼⾏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及⾄废除,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益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阻碍社会进步。(3)明清之际,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国家。
第⼆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1)城邦特点:⼩国寡民和独⽴⾃主。公民条件:祖籍本邦;拥有财产、能⾃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
(2)梭伦改⾰(公元前六世纪初)内容: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公民⼤会成为最⾼权⼒机关;建⽴四百⼈议事会,前三等级可⼊选;建⽴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制。
意义:动摇旧⽒族贵族世袭特权,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3)克⾥斯提尼改⾰(公元前六世纪末)内容:划定10个地区部落;设⽴五百⼈议事会;成⽴⼗将军委员会;陶⽚放逐法。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族贵族政治特权;确⽴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4)伯利克⾥改⾰:公元前5世纪―古雅典民主政治黄⾦时代(⿍盛)
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陪审法庭成为最⾼司法和监察机关;为公民担任公职和参政发⼯资,发观剧津贴
(5)实质:妇⼥、外邦⼈、奴⾪不享有民主权利;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当家作主(少数⼈的民主)。
2.罗马法
(1)罗马成⽂法的诞⽣标志:《⼗⼆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利益得到⼀定保护;保留⼀些野蛮习惯法,本质上是维护奴⾪主贵族利益。
(2)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适⽤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公元3世纪时,帝国境内⾃由民内部公民与⾮公民区别不复存在),适⽤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所有⾃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3)罗马法作⽤:欧洲历史上第⼀部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前公民⼈⼈平等;缓和社会⽭盾,维系帝国的统治。
②为近代欧美国家⽴法和司法奠定基础,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代议制民主
1、英国君主⽴宪制
(1)1688年光荣⾰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命结束;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实施限制国王权⼒,保证议会权⼒;标志英国君主⽴宪制政体确⽴。
1832年议会改⾰,⼯业资产阶级获益。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20年代,第⼀任⾸相是沃尔波尔)
①内阁与⾸相关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相共进退。
②内阁与议会关系:内阁实际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应辞职,或者⾸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③⾸相: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掌握⾏政权,通过议会掌握⽴法权,实际掌握国家⼤权。
2.美国1787年宪法:(1)独⽴战争后的邦联⽆⼒稳定社会秩序,也⽆法维护国家利益;资产阶级领导⼈深受共和思想影响。
(2)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于各州权⼒;各州有⼀定⾃治权。意义是既能维护国家统⼀,⼜能发挥地⽅积极性。
(3)实⾏三权分⽴:国会(参议院+众议院)掌握⽴法权;--总统(元⾸、军、政⾸脑)掌握⾏政权,选民间接选举产⽣,4年⼀届;联邦最⾼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2/3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最⾼法院⼤法官,但须参议院批准。
(4)评价:是第⼀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宪法;体现⼀定民主精神;存在不⾜(允许奴⾪制、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
(1)内容:⽴法权属于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议案;总统由参、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掌握⾏政⼤权,是国家元⾸和军队最⾼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总统命令须经部长副署。(2)从法律上正式确⽴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4.《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1)内容:皇帝是国家元⾸和军队统帅,有权解散议会;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产⽣)组成;实⾏联邦制。(2)评价:确⽴了君主⽴宪制;专制主义⾊彩浓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第10、12课 )
1.从鸦⽚战争到⼋国联军侵华史实
战争时间侵略国结果主要事件
鸦⽚战
1840-18
42
英国
签订《南京条
约》
林则徐、海龄等民族英雄
第⼆次
鸦⽚战
1856-18
60年
英、法
俄美英法《天津条
约》英法《北京条
约》
攻占北京、⽕烧圆明园
甲午中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区别
⽇战争
1894-18
95
⽇本《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与邓世昌殉国、
威海卫战役
⼋国联
军侵华
战争
1900-19
01
英美俄
⽇法德
意奥
1901年《⾟丑条
约》
中外反动势⼒联合镇压
义和团运动
2.《南京条约》(1)主要内容:割让⾹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协定关税。1843年在《南京条约》附约(《五
⼝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租地居留等特权。
(2)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盾(最主要的⽭盾),封建主义与⼈民⼤众的⽭盾。
⾰命任务发⽣了变化:中国⼈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命任务。中国进⼊了旧民主主义⾰命时期。
3.《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京;⼗⼝通商;允许外国⼈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商船可在长江各⼝岸通航。《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800万两⽩银。
俄国在此其间强占中国北⽅⼤⽚领⼟。第⼆次鸦⽚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公开勾结起来。
4.《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本;赔款2亿两⽩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岸;允许⽇本在通商⼝岸投资设⼚,产品免收内地税。
(2)影响:反映帝国主义时代⽠分世界、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加重⼈民负担、列强侵略势⼒深⼊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刺激列强掀起⽠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台湾⼈民反割台⽃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领徐骧英勇抗敌5.《⾟丑条约》
(1)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
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争官员,永远禁⽌中国⼈民成⽴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本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然灾害;民族⽭盾与阶级⽭盾空前激化。
2.过程:1851年⼴西桂平⾦⽥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上半年经北伐西征后进⼊全盛时期;1856年秋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运动后期提拔领导⼈有陈⽟成、李秀成、洪仁玕。
3.《天朝⽥亩制度》(1853年)(1)内容:按⼈⼝和年龄平均分配⼟地;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
(2)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命纲领;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地的愿望,是⼏千年反封建⽃争的思想结晶;绝对平均主义根本⽆法实现。4.《资政新篇》(1859年)(1)内容:学习西⽅,以法治国,公
众选举官吏;发展⼯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2)评价:是先进中国⼈⾸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或⽅案)。未能实⾏。
5.特点: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命任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案;被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
第13课⾟亥⾰命
1.过程:1894年建⽴中国第⼀个资产阶级⾰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近代中国第⼀个统⼀的资产阶级⾰命政党;1911年4⽉黄花岗起义;1911年10⽉10⽇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1912年2⽉12⽇清朝覆灭;1912年3⽉袁世凯窃权。2.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本东京。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它的成⽴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命进⼊了⼀个新阶段。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1)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由平等、三权分⽴体制;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总理可驳回总统意见,总统命令须由总理副署。(2)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第⼀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亥⾰命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次伟⼤的资产阶级民主⾰命。
(2)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获得了⼀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线)
(2)过程: 6⽉5⽇以后中⼼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是⼯⼈(⼯⼈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释放学⽣、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命运动(性质);显⽰了⼯⼈阶级的伟⼤⼒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1)条件:民族⼯业迅速发展;⼯⼈阶级队伍壮⼤并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泛传播;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共产国际帮助。(2)1921年7⽉23⽇、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3)主要内容:党的奋⽃⽬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成⽴后中⼼任务是组织⼯⼈阶级,领导⼯⼈运动。
3.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合作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的召开(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七⼀五事变全⾯
破裂。
(2)北伐战争(1926-1927年)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1927
年初⾰命势⼒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第15课国共⼗年对峙
1.南昌起义(1)1927年8⽉1⽇,周恩来、贺龙。意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领导武装⽃争、创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1927年8⽉7⽇在汉⼝召开“⼋七会议”:确定开展⼟地⾰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