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多功能词“走”的用法及语法化
四川方言多功能词“走”的用法及语法化
欧雪雪
【摘 要】四川方言“走”除了和普通话一样做动词外,还能够做介词,相当于“从”.梳理了“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通过和其他方言作比较,发现“走”作介词的用法在南方方言中比较常见,但虚化程度有所不同.
【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8)003
【总页数】5页(P98-102)
【关键词】四川方言;“走”;介词;语法化
【作 者】欧雪雪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172.3
四川方言里的“走”除了和普通话的动词“走”意义、用法一致外,它还可以作介词,类似于普通话里的“从”和“到”。鉴于方言“走”的用法比较特殊,本文将对“走”的基本用法作细致描述,并厘清“走”的语法化过程,通过和其它方言作比较来揭示“走”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用法。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笔者对自己母语的调查和内省。发音人情况:1.祥,女,1947年生,成都市西航港人。2.张开琼,女,1966年生,四川广安人。
一、“走”的用法
(一)“走”作动词
“走”在四川方言中和普通话一样,是个常用动词,古代为跑义,今为行义,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如“我们走路过去”。但在四川方言中,“走”除了作谓语外,还可以作补语,如:
(1)你把车子开起走嘛。
(2)你把这本书带起走。
(3)你不要盯倒别个看,快点做起走哟。
(4)不要等他了,我们吃起走嘛。
以上例句中的“走”虽然都做补语,但意义有所不同。其中,例(1)(2)的“走”是句子的语义重心,表示事物的“位移”,意义较实。我们也可以将句中的“起”省略,直接说成“开走”、“带走”而不影响句子的原义。而例(3)(4)中的“走”不再具有“空间位移”这一实义,只表示“动作的趋向”,意义明显虚化,它只能和“起”连用,表达“某个事件继续往下进行”这一语义。
(二)“走”作介词
介词是汉语虚词里的一个大类,根据语义功能,内部能够分为很多小类,如介引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范围等各类介词。四川话里的“走”作为介词,能够引介处所和时间。
1.引进处所
“走”引进处所,表示起点,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只用于口语,如:
(5)你走哪儿回来的?—我走图书馆回来的。
(6)你走这页开始看。
(7)走这儿开始,一个个挨倒去检查。
(8)小偷是走墙上翻进来的。
(9)我走江北机场坐的飞机。
(10)他走后门进来的。
其中,例(5)(6)(7)表示动作的起点,例(8)(9)(10)表示经过的路线,都是指空间。“走”作为介词,后面跟表示处所的词语,在句中作状语,用来引进事件发生的地点场所,既可以是处所代词,如例(5)(7)中的“哪儿”和“这儿”,也可以是处所名词,如例(10)中的“后门”;既可以是大地点,如例(9)中的“机场”,也可以是较小的地方,如例(6)中“这页”。但在“从东到西”、“自四川到重庆”这样的格式中,“从/自”不能换成“走”,使
用范围比较狭窄。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走”引进处所时,既可以引进起点,也可以引进终点,如在“你走哪儿来”和“你走哪儿去”两句中,前一句中的“走”相当于“从”,引进起点,后句中的“走”相当于“到”,引进终点,意义完全不同。“走”到底引进起点还是终点,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来判定。
2.引介时间
(11)这封信走上个礼拜就寄出去了,到现在都还没得消息。
(12)这房子是走上个月开始装修的。
(13)他走去年子就开始生病了。
走的结构“走”引进时间时,后面常常跟表示过去的时间名词,暗含从过去到现在这一时间段中事件没有完成或保持某种状态不变,如(12)暗含“房子还没装好”这一信息,(13)暗含“病还没好”这一信息。同样,“走”也不能用于“从...到...”的结构中,如“从早上到晚上”、“从昨天到今天”。
3.“走”和“从”比较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2016:130—131)对介词“从”作了以下三种解释:
①表示起点,又细分为:a指处所、来源,b指时间,c指范围,d指发展、变化。
②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
③表示凭借、根据。
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句:
(14)a我刚走街上回来。/b我刚从街上回来。(表示起点,引进处所、来源)
(15)a他走去年就开始工作了。/b他从去年就开始工作了。(表示起点,引进时间)
(16)a我们走小路去近些。/b我们从小路去近些。(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
(17)*这件事你要走实际情况来考虑。/这件事你要从实际情况来考虑。(表示根据)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走”在四川方言里作介词,类似于“从”,但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从”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引介时间、处所、范围等,而“走”只能引进“时间”和“处所”,不能引进范围,不能表示凭借、根据,范围十分狭窄。“走”在四川方言里作为一个“动介”两用的词,动词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介词,因而人们更习惯采用纯粹的介词“从”,而不是“走”。
二、走的语法化
在谈“走”的语法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对语法化和虚化的概念以及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简单介绍。语法化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语言理论,Millet在1912年首次使用了语法化这一术语。国内学者吴福祥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现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变成无实在意义的、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比较虚的语法成分(2004,吴福祥)。”而虚化现象是汉语语法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蒋绍愚认为,由实词变化虚词,词汇意义变为语法意义就是虚化。实词虚化和语法化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等同。吴福祥曾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别:“语法化关注词汇或结构,甚至也关注语用法如何演变为语法形式,而
实词虚化是训诂学术语,主要针对语义而言,包括词义消失产生语法意义、语义抽象化、泛化、弱化等(2002a)”。根据当代的语法化理论内涵,可以说实词虚化研究只是语法化研究中的一部分。
汉语中,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但虚化程度不一样。有的虚化程度较高,完全丧失了动作、行为等义,变为纯粹的介词,如“从”、“当”;有的虚化程度较弱,保留了部分动作、行为的意义,因此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存在着大量动介兼类的现象,四川方言里的“走”就属于后一类。“走”本身是一个表“行”义的动词,但在四川方言中又如何虚化为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的介词呢?刘坚(1995)指出“许多实词的语法化过程都是句法位置改变和词义变化两方面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四川方言中的“走”也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