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形势与政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重庆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学号 __ **********___ _
姓名 ___ 杨逍逸__ _
任课教师 _____丁威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
年月 ___ 2015.12.29___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摘要
科学研判中国经济的新走势,正确分析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因素,准确把握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实现新常态下经济新发展是站在现阶段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和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对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政策思路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趋势性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
速高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
2.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
经济韧性好是因为经过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因为我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情况下,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旋空间大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等因素决定的。
3.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一是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之中。二是国家战略增添市场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将实现区域经济高层次、高起点开放发展。另外,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从降准降息到减税降负,从“互联网+”到“中国制造2025”,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政策相继出台,经济稳增长效应明显。
4.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成效明显。从三大产业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从行业成长分析,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增长速度有的在翻倍,有的是在50%以上。由此可见,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层次提升,都将使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
二.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国内国际因素的分析
1.国际因素: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性有增无减
降准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虽然纷纷采取措施来“救市”,但是迄今为止,全球经济并未走出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此导致国际贸易总体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贸易难以独善其身,出口压力不断加大,上半年我国出口仅增长0.9%,完成全年目标难度较大。
2.国内因素:我国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持续,新旧动力转换尚未完成,
产业、地区、行业分化明显
(1)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传统行业多年积累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在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40个月同比下降。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2.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2)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突出
受产品价格下跌、销售放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增长放缓。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仅增长1.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5元,比上年同期上升0.05元;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8%,上年同期为增长9.8%。
(3)局部地区和部分领域稳增长压力加大
在总体偏紧的市场环境下,部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抗风险能力低,经济出现了持续下滑的状况。部分地方财政增收困难,就业压力也有所加大。例如,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也出现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转型的阵痛,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的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这些问题可能都不会再是问题。
三.准确把握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我国经济在趋稳的同时,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基础趋于巩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条件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1.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发展活力正在加强
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2.9%,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小幅上升,表明制造业生产稳步回升。
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继续提升,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这表明,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继续保持“加速度”,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
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更明显。3.新业态新产品的引领作用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有序转换
云计算、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速,对生产和消费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9.3%,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9.2个百分点。
4.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程提速,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构筑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6月份,全国出口同比增长2.8%,增速由负转正,处于持续好转的过程之中。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下,中国制造“走出去”步伐加快,正在积聚起新的发展动能。
总的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能够支撑中高速增长,关键是要遵循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掌握发展主动权,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在扩大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心来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向好。
四.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制胜法宝
在步入新常态的今天,中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压力和风险,如投资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金融风险加大、国际市场疲软、经济下行压力大等。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能否延续发展的奇迹,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担心的。新常态蕴藏着新机遇,新常态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