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无助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无助实体经济
    在日前进行的“中国进展高层论坛2023”的“防控金融风险”分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表示,国际金融面临的问题是过度运用货币政策,持续的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对国际金融产生了扰动。她还认为,负利率不仅无助于实体经济,反而有可能增加投资资本套利的行为。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于8年前爆发以后,各国为了挽救日趋下沉的经济,纷纷采纳了货币量化宽松的政策,美国的三次QE(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尽管美国的这一政策周期已经完毕,但由于欧洲尚未走出危机的泥潭,因此不仅没有放弃,而且仍在加大量化宽松政策。这种以宽松为主导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政府启动印款机来增加自己的货币持有量,而它的一个直接效果是促使货币贬值。由于美元是全球通用货币,各国的外汇储藏以美元为主,因此美国加印美元直接导致各国的外汇储藏贬值,这等于是美国把危机转嫁到了别国身上,这也正是美国能够较早摆脱危机的一个重要条件。相比之下,由于欧元缺乏美元这样的条件,因此欧洲至今仍无法走出困局。
降准
    吴晓灵的这番话,虽然说的是国际上的状况,但对我们国内也很有启发性。中国在三十多
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增长呈现出高速度,但这种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投资扩大、货币扩张换取来的,社会经济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尤其是持续的货币宽松,虽然保证了市场有充分的流淌性,但也产生了流淌性泛滥、通货膨胀隐忧挥之不去的问题,直接推动了住房和食品价格,降低了民生质量。这也打算了这种用扩投资、宽货币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路径缺乏有效的可持续性。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扩投资、宽货币的手段已经形成了某种路径依靠。正是由于这个缘由,在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消失放缓趋势的时候,不断有舆论呼吁央行放宽货币政策。事实上,央行也的确以持续的降准降息来向市场增进流淌性,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央行一方面没有转变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主的基调,一方面对降准更多的采纳了限制措施,如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只向地方银行降准,为了保证资金流向实体企业,只向在这方面表现得好的银行降准,央行把这种有限制的降准定义为定向降准。但连续屡次的定向降准和降息,实际上已经使货币政策的稳健变得名不副实,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刚刚完毕的全国“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已经把我国的货币政策修正为稳健略偏宽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