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朝代更替小结表
(注:BC表示公元前;AC表示公元后;元朝以后略)
朝代 | 时间 | 建立者 | 都城 | 政治 | 经济 | 军事 | 思想文化 | 中外关系 | 科技创新 | 其他 | |||
夏 | BC2070-BC1600 | 禹 | 二里头(后期) 教P.28 | 禹、启巩固王权措施 书P.31 | 建立军队 | 禹用疏导法治水 | 大禹治水 相关题目见作 | ||||||
商 | BC1600-BC1046 | 汤 | 等级分化 教P.32 | 兵种、妇好等 书P.33 | 1甲骨文 书P.37 教P.33 2青铜文化 书P.39 | 青铜器 书P.39 教P.35 | 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 ||||||
西周 | BC1046-BC771 | 周武王姬发 | 镐(今陕西西安) |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教P.77 书P.71 | 牧野之战 书P.70 | 1《诗经》教P.77 2礼乐文明 教P.77 | |||||||
东周 | 春秋 | BC770-BC476 | 周平王 | 洛邑(今河南洛阳) | 1春秋五霸(管仲)书P.73-74 教P.79-80 2战国七雄(地主阶级的改革)教P.81-82 书P.74-76 | 春秋时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春秋晚期得以推广 书P.72 | 战乱不断 书P.75自然段1 | 1百家争鸣 教P.84 2孔子教育思想 教P.84 | 铁农具、牛耕技术 | 1春秋、战国争霸区别:(1)目的(2)表现 2法家受到秦国重视的原因 书P.77 | |||
战国 | BC475-BC221 | 姬宜臼 | |||||||||||
秦 | BC221-BC207(灭亡原因:暴政) | 秦始皇嬴政(一句话概括 书P.78;如何评价? 书P.82) | 咸阳 | “皇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中央设立太丞御、地方郡县制 | 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 | 北击匈奴修长城(东西走向)、南统越族凿灵渠(南北走向) 书P.80-81 | 1焚书坑儒(李斯) 2统一文字(小篆) | 北击匈奴、 南统越族 | 1交通(统一车轨) 2疆域 教P.87 3历史意义 教P.87 4统一原因 书P.79 5万里长城 教P.87 6评价焚书坑儒 教P.88 | ||||
教P.87-88 书P.78-82 | |||||||||||||
西汉 | BC202-BC220 | 汉高祖刘邦 | 长安(今陕西西安) | 1高祖分封 2高祖、文帝、景帝措施(4点) 书P.83 3景帝削夺封地(晁错) 4武帝实行推恩令(主父偃) 书P.84 5武帝加强监察制度 6武帝令地方定期举荐人才 7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 教P.94 | 高祖、文帝、景帝措施(前2点) 书P.83 | 1景帝:派遣周亚夫平乱 2高祖:白登之围 书P.85 3景帝:七国之乱 书P.83 4武帝:派遣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 书P.85 | 1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书P.84 教P.94 2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 3西汉末年(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 书P.97 4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 教P.107 书P.96 教P.94 | 1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书P.86-87 教P.94 2宣帝设西域都护府 书P.87 3武帝后,出现互市 书P.85 4和亲:昭君出塞 书P.85 5对南方的经营 6修建通往西南的道路 7西汉对匈奴的态度(变化关键等) 教P.94-95 | 丝绸之路 书P.99 教P.110 | 1盛世:文景之治 2汉初的休生养息:背景、措施、结果 教P.93 3开疆拓土措施 教P.94 4武帝功绩 教P.94 5图4-28农事图反映的问题 书P.85 | |||
东汉 | AC25-AC220 | 汉光武帝刘秀 | 洛阳 | 初期、中期、末期书P.87 | 赤壁之战 书P.88 教P.97 | 1少数民族内迁 书P.89 2东汉末年产生道教 教P.107 | 1盛世:光武中兴 教P.97 书P.87 2建立背景 教P.97 3东汉三国以来的混战割据的影响 教P.97-98 | ||||||
三国 | 魏 | AC220-AC265 | 曹丕 | 洛阳 | 吴国建立,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 农业 | 北方人民南迁,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书P.89 | 1 263年魏灭蜀 2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 3 316年内迁匈奴灭西晋 | 1书法:王羲之 书P.98 2绘画:顾恺之 书P.98 3宗教:佛教影响扩大 书P.97 | 1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原因、影响) 书P.89 教P.98 2南方经济开始繁荣原因 书P.90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书P.90-91 教P.98 | 1三国鼎立表格 教P.97 2南北朝 教P.98 3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小结 教P.98 4如何看待三国鼎立? 教P.98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教P.98 | ||
蜀 | AC221-AC26 | 刘备 | 成都 | 丝织业 | |||||||||
吴 | AC229-AC280 | 孙权 | 建业(今南京) | 造船业 | |||||||||
两晋 | 西晋 | AC266-AC316 | 司马炎 | 洛阳 |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 | ||||||||
东晋 | AC317-AC420 | 司马睿 | 建康(今南京) | ||||||||||
南北朝 | 5世纪初-6世纪末 | ||||||||||||
隋 | AC581-AC618 | 隋文帝杨坚 | 长安 | 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书P.92 | 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 书P.101-103 教P.110 | 589年灭陈,结束南北分裂 书P.91 | |||||||
唐 | AC618-AC907 | 唐高祖李渊 | 长安 | 1太宗:书P.91-93 教P.101 虚怀纳谏、善于用人、正确处理君民/君臣关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则天:书P.93小字部分 3玄宗:书P.93 前期: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后期:奸臣当道,朝政混乱 | 1太宗:书P.92 重视农业、不误农时,使经济恢复发展 2则天:书P.93 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3玄宗:经济空前繁荣 教P.104 4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书P.102 | 玄宗后期:安史之乱(唐因此由盛转衰) 书P.95 | 1扩大科举制,加强思想控制 2唐诗:李白、杜甫等 书P.96 3宗教:佛教进一步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书P.97 教P.107 4书法:颜真卿(颜体) 书P.98 5绘画:阎立本 书P.98 6雕塑:龙门石窟中卢舍那大佛像 书P.98 | 1太宗时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书P.92 2胡汉交融 书P.95阅读卡 | 1中西互通:长安外国商人(珠宝业)等 书P.95 2玄奘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 书P.97 3马球游戏 书P.100 | 1筒车、曲辕犁 书P.94 2雕版印刷术(隋唐) 书P.11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中期出现的记载 | 1盛世:贞观之治书P.92 教P.101 开元盛世书P.93 教P.104【注:武氏开创的“贞观遗风”不作盛世,注意区分】 2社会生活特点 书P.95 3帝国新政“新”在哪里? 教P.102 4太宗治国风范 书P.91 5《忆昔》书P.94 6盛世文化出现原因 书P.96 7玄奘、鉴真功绩异同 书P.97 8汉唐时,我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书P.96 9唐朝、日本钱币相同点 书P.104 10丝绸之路、大运河异同 书P.104 | ||
五代十国 | AC907-AC960 | 书P.105 | |||||||||||
辽(契丹族) 北宋(汉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蒙古(蒙古族) 南宋(汉族) | AC916-AC1125 AC960-AC1127 AC1038-AC1227 AC1115-AC1234 AC1206-AC1271 AC1127-AC1276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宋太祖赵匡胤 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宋高宗赵构 |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东京(今河南开封) 兴庆(今宁夏银川) 会宁(今甘肃白银) / 临安(今浙江杭州) | 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书P.106 教P.115 2北宋与西夏:战、和 书P.106 3金灭辽 4金灭北宋:1127年靖康之变 书P.106 5南宋与金:岳飞(郾城大捷) 61141年(高宗)宋、金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 1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表现 书P.108-111) A农业:秧马、占城稻 B手工业:陶瓷(瓷都——景德镇) C商业:城市繁荣——传统城市的新气象(表现 教P.118) 2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难以过程、原因 教P.118) | 1澶渊之盟(北宋PK辽) 书P.106 2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南宋PK金) 书P.107 3蒙古灭金和西夏 | 特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议和中碰撞、融合 教P.116、P.107-108 1宋代城市的新特点 书P.121 2北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书P.110 | “政治”+“思想文化”(除《清明上河图》) | 1宋代秧马、占城稻 书P.108-109 2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出现大量火药的武器(e.g.:震天雷、火箭、突火等)(影响 教P.125) 书P.116 3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影响 教P.125) 中国朝代表书P.116-117 4指南针: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又名罗盘针;宋元时期,中国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书P.117 | 1 2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汉字相似说明的问题 书P.108 3两宋时期出现传统城市的新气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宋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交子、商标 书P.110 5治安与消防 书P.111 6《金刚经》地位 书P.116 | |||
元(蒙古族) | AC1271-AC1388 |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 大都(今北京) | 1 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2行省制度 书P.118 教P.128 3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4建立完善的驿站系统 | 1对外经济繁荣(泉州) 2陶瓷之路(宋元时期繁盛) 3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推广(黄道婆) 4松江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 1元灭南宋 2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宋元时期) |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 | 1特点:开放与交流 教P.128 2人物:马可·波罗 3港口:泉州港 书P.119-120 4道路:陶瓷之路 书P.121 教P.128 | 总: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1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黄道婆) 书P.118 2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3王祯发明转轮排字盘 书P.117 4宋元时期中国的航船普遍使用指南针导航 教P.125 | 1城市繁荣基础、表现 教P.118 2开放与交流出现原因、表现 教P.128 3图4-102、4-103(泉州、刺桐)、图4-104(墓碑)说明的问题 书P.120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