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历史
专业:11自动化3 姓名:翟天明 学号:11010081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并从中获得启迪是有必要的。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
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没落时期,但军事上进入冷,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了以文制武,将中从御,结果导致了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
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深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
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将"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却无权调兵,形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的局面.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各有千秋,但皇权至上,军队的最终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
在武装力量体制上,秦朝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从秦朝开始,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因而,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国工程防建设中,城池的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城池建筑最早始于商代,随后,城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因此,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主要的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宏伟工程.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12700余里的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兴建的伟大水利工程.隋炀帝时期,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的旧河道上拓宽和连贯,形成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成为军事交通和"南粮北运"的大动脉,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14世纪,倭寇频繁袭扰我沿海地区,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
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4,古代国防的兴衰
古代国防的兴衰是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密切相关的.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国防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时候,国防就强盛;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军事孱弱,民族分裂,国内混乱的时候,国防就削弱,就崩溃.
从整个历史来看,我国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其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到晚清,我国国防便日趋衰败,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古代国防事业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落.
从汉,唐,明,清等几个大的历史朝代看,国防事业也都是由兴而盛,由盛及衰.其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是没有改变的.
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国朝代表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这一观点抓住了国防强大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王朝,无不强调富国强兵.秦以后的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国防的孱弱所至.无数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
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并吞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颓败.
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不仅不敢发动反侵略战争,不依靠,不支持人民众进行战争,反而认为"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火".对人民众自发组织的反侵略斗争实行残酷的镇压,最终造成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的教训最为深刻,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