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语文高考试卷“新”和“乱”论文
新课标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的“新”和“乱”
新课标全国语文高考试卷是吉林、黑龙江等七个省区使用的试卷,该试卷试图从多个角度显示其“新”,我却认为其“新”得尴尬,与其说是“新”,不如说是“乱”。
一、概念的“乱”
高考试卷全国都一样吗
同旧大纲卷一样,该试卷也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不同的是,新课标卷为了标明自己的“新”,分别把第一卷和第二卷命名为“阅读题”和“表达题”,在所谓“阅读题”里,又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样的命名。殊不知,恰恰是这些命名,反而弄巧成拙了。
第一卷包括现代文、古文和古代诗歌。其实无论是现代文的考查,还是古文、古诗的考查,都是阅读能力考查与和表达水平考查的融合。请问,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的语言表述题仅仅是阅读的问题吗?不错,这些题是通过直观地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来了解、评判考生对诗歌和现代文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的,但,也恰恰是因为要通过语言表达这个中介,才能了解考生的阅读情况,所以,对阅读解构鉴赏能力的考查,其实是与对语言表达水平的
考查融为一体的。而且,即使是社会科学现代文(自然科学现代文)和古文板块中通过给定现成的语言表述选项,让考生根据要求对语言表述选项做出判断的选择题,其实也是将阅读能力考查和表达水平考查融为一体的。准确的解读必须落实为精准的表达,表达是对阅读成果的固化,表达稍有出入,便是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歪曲。
同理,第二卷命名为“表达题”也有简单化之嫌。对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判断,难道不是与对成语的存在环境——句子的整体解读融为一体的吗?对病句的判断固然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是对考生表达水平的判断,但说穿了,也还是考查了考生解读句子的水平。以连贯、得体、扩展、压缩、仿句等为主要考察内容的试题,同样是把表达能力和阅读认知水平的考察融为一体的,考生若对给定的语言材料没有全面而精准的把握,怎样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根据要求形成相关的语言表达?至于作文部分,也不能简单冠以“表达题”的命名。如果是不给材料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这样命名还算说得过去;若是给材料(有时是漫画)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者是只给材料而不命题、不给话题的新材料(包括漫画)作文,“表达题”这个概念就显得说不通了。作文材料后的“要求”里不是经常有“要求选好角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定立意”“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等类似的规定吗?这明明白白是在规范和限制考生的作文,是以考查考生对给定材料的
阅读理解能力为先导的。对材料的审读被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审读正确(准确)与否,成为判卷给分的最重要的尺度。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作文审题的重要性。而审题能力不就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吗?而且,高考作文似乎越来越强调审题的重要性,越来越表现出这种开放的“限制性”。可见“表达题”这一概念,常常不能全面表达出高考作文的特点。综上所述,“表达题”这一概念不能准确的地反映第二卷试题的情况。而大纲卷并未使用该概念,当然不会导致这样的尴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