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的个性人格
论曹植的个性人格
作者:汤锦蕾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9期
      内容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人格觉醒的时代,魏晋时代的文人,质疑传统的理论和价值观念,对人生、生命、命运有着强烈的欲求和留恋,也强烈关注自身的生活和价值,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内在人格的觉醒。这一切在陈思王曹植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到了极致。本文着重解读了曹植前后期的个性人格。一叶知秋,由曹植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来窥见一个时代的觉醒。
      关键词:魏晋时代 曹植 个性人格 觉醒
    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自觉的时代。”魏晋时代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甚或可以说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诸侯并起,雄纷争,国家礼乐崩坏,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被冲击的支离破碎。李泽厚先生曾说过,之前在东西两汉封建王朝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经学思想,到了魏晋时代,已经成了强弩之末,魏晋孕育出了新的意识形态,这也是一次文化上和心理上的重大变革。而随之而起的却是佛学的流传,老庄思想的兴起,继之玄学的突起。魏晋时代的文人,正因为质疑了传统的理论和价值观念,才有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留恋和对自身价值及其实现的关注,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内在人格的觉醒。而这一切在陈思王曹植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到了极致。
将才和帅才的区别    1.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为曹操第三子,他“生乎乱,长于军(《陈审举表》)”。十三岁前随父过着奔波辗转的动荡军旅生涯,遍阅了人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蒿里行》)”的惨剧,饱经了战乱的风霜与沧桑。他在那个战乱迭起雄逐鹿的时代大潮中发出了“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求自试表》)”的宏伟之志,并成为其终生之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2.曹植个性人格解读
    2.1魏晋时代对人性的松绑
    魏晋时代是一个“人格的觉醒”的时代,这种“觉醒”是随着对一切“旧”的思疑、抗衡、摧毁而产生的。儒家的“修身”之说在汉代占据主导地位,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对人才培养上所起到的权威的力量,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上说,“修身”给“人”套上了很多的条条框框,人的言行举动都必须在规范的制度下、规矩下,“人”的本性受到了很大的压抑。曹操以孔融言放诞之语为由,处死了孔融,诸多此种情形,引发了魏晋人对儒教的思疑与抗衡,儒家思想式微。随之,道家的“无为”“逍遥”之说兴起。从根本上失去了儒
家思想信奉的世人苦闷彷徨,恰道家所倡“无为”“逍遥”能消融世人的哀思,道家思想遂为魏晋时代的主导思想。加之魏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争权夺利混战不休,统治者需要的是将才、帅才,而读诗书、讲仁爱的士人根本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痛苦的土壤反催生了自由之花,被禁锢已久的“人性”破壤而出。先有“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惊世骇俗之音对儒家教义的对抗,后有曹氏父子对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的破坏,而其中生性慷慨以任气、放荡不羁、不拘世俗礼法的曹植更是将其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