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
2、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4、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5、体会文章那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3、背影”作为全文线索,感情的聚焦点在文中多次写到,尤其以父亲为买橘子而过铁道那个场面时的描写为最详细──它的描写特点与感人力量;
4、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3、文章所体现的浓浓的父子之情,让人感动,而“我”的四次流泪和父亲的四句话无一不再
体现这种感情,让学生从中体会平凡亲情的伟大和可贵,同时让学生联系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的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2、作者简介:
(配以音乐,用录音的形式对作者的一些情况作介绍,浮光掠影之后在屏幕上出现作者的简介和作品,从作品中导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背影》。)
3、以朱自清的父亲读《背影》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的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的
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4、介绍作者和他父亲的故事:
在现实中,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带有浓重男权主义彩的男人。为此,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朱自清与父亲曾有过龃龉。原因是父亲娶妾,导致家庭失和。后来朱自清曾两次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都没有成功。朱自清在扬州教书时父亲还擅自通过校长把他的薪水全部给支走,使得朱自清不得不靠向朋友举债度日。所以才有了课文开头讲到两年余里和父亲不相见的事情发生。晚年的父亲朱鸿钧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向儿子认错,于是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封家书令长久离家的朱自清先生心潮难平,虽然对父亲的成见积郁在心,但想起父亲近年为人处事的艰难,想起父亲信中说
的大去之日不远,不禁心生内疚、感恩之情,《背影》一文便在这样的情感交汇中产生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积累字词:
差(chāi)使: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泛指职务或官职。
奔丧:在外闻亲人去世而归。
狼藉(jí):散乱不整齐的样子。亦作“狼籍”。
典质:典当,抵押。
光景:境况。
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居。
勾留:逗留。
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地方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工作的人。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踌躇(chóuchú):犹豫。
脚夫:旧称搬运工人。
马褂: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
箸(zhù):筷子。
大去之期:辞世的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 攀、缩、倾。
4、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5、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南京有几个火车站6、听读课文,把握内容。
(1)圈点勾画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勾画出人物、地点以及具体的事件。
提出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读。在听读中学生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理出了课文的具体内容:包括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儿子几次流泪的情形等等。基本明晰了课文的脉络。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2、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3、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4、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我来背影: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自读课文。
(2)出父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送行的?
(3)出文章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背影”,共出现了几次?
2、我来读背影: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背影”细细地品读,读出背影所蕴涵的情感。
(可以按“听听示范读”键,可以听到其中一段背影的录音,“望着他走出去……我的眼泪又来了”)
3、我来看背影:
(1)文章中有哪些句子具体描写背影呢?
明确:具体见课件。
(2)看了父亲的背影,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
明确:看了父亲的背影,我“哭”了,而且哭了四次。对父爱的感念。
4、我来说背影:
(1)买橘子为例,对于背影,你想说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的发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