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责任与担当(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臣莫敢谏王。春居②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③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④,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选自《吕氏春秋·骄恣篇》,有删改)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形容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春居:齐国大夫。③遽:急忙。④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臣莫敢谏王 ( )
(2)趋而出 ( )
(3)寡人请今止之 ( )
(4)箴谏不可不熟 ( )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齐宣王为大室
自以为不如
B.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
览物之情
C. 敢问荆国为有臣乎
颓然乎其间者
D. 以齐国之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
4. 春居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说说春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
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子胥,其乃自刭死。后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人),慰问有病的(人)。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夫差既立为王 ( )
(2)今王不灭 ( )
(3)乃兴师北伐齐 ( )
(4)必为吴患 ( )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败越于夫湫
皆以美于徐公
B. 吴王将许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且欲有所用之也
且焉置土石
D. 其乃自刭死
乃不知有汉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4. 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参考译文】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谏齐王。春居问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的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的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谏我呢?请允许我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急忙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品行不好,没有出
息,喜欢修建大宫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仔细考虑,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1.(4分)(1)劝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上书谏寡人者) (2)快步走(尝趋百里外) (3)停止(一狼得骨止) (4)仔细考虑
2.(2分)B 【解析】A项“为”,前者是动词,可译为“修建”;后者是动词,可译为“认为”。B项“之”两者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乎”,前者表反问,相当于“吗”;后者是介词,可译为“在”。D项“以”,前者是介词,可译为“凭借”;后者是介词,与“所”连用,可译为“……的原因”。
3.(4分)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4.(2分)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春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二)【参考译文】阖闾死了,夫差已经继位为吴王,任用伯嚭做太宰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着剩下的五千多士兵栖息在会稽山上,(越
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请求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和妻子一起做吴国的臣子奴仆。吴王将要答应他。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忍受艰辛困苦。如今大王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和越国议和)之后的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于是出动军队向北进攻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人),慰问有病的(人),况且他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人得了生于腹中的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进攻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国军队,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吴太宰伯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因而毁谤子胥,伍子胥便自刭而死。九年以后,越王勾践终于灭掉了吴国。
1. (4分)(1)已经(既克,公问其故) (2)消灭,歼灭(且秦灭韩亡魏) (3)进攻,征伐(齐师伐我) (4)祸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分)C 【解析】A项“于”,前者是介词,可译为“在”;后者是介词,可译为“比”。B项“
之”,前者是代词,可译为“他”;后者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且”都是连词,可译为“况且”。D项“乃”,前者是副词,可译为“就,便”;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竟然,居然”。
3.(4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4.(2分)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