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 文言文翻译
5字口诀:
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 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画线的分别是帝王纪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 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 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可加小 括号。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节词去换 古代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 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 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 替换古代的指称。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 再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 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
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 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 语序。
①宾语前置。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②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画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③状语后置。 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句中画线部分翻译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做状语。 ④谓语前置。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
”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 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 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 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 有在句首的, 如 “ 夫” “ 盖” 等。 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 去,即不必译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 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 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课上即练:
1、 (2019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处:处在、居处。②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
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
答案 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
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语》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文意理解、内容概括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
运用规律、提升思维品质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运用规律、提升思维品质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解答此题;全段阐明正确获取“富与贵”、
远离“贫与贱”的手段和途径,孔子鲜明地表达了无论何种原因,都要坚守“仁”的观点。
远离“贫与贱”的手段和途径,孔子鲜明地表达了无论何种原因,都要坚守“仁”的观点。
②第一种解读:“去”是“脱离”的意思。第二种解读:“不”字删去后,“得之”的意思就变
为“陷入贫贱”。
为“陷入贫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通过仁道去得到它,那么就不接受它。 穷困和
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仁道去抛掉它,那么就不离开它。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
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
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仁道去抛掉它,那么就不离开它。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
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
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2、(2018北京,8—12,19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 輶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 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 輶(音由):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
细,观化远也。
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 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 bc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1.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行:品行。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方法技巧 理解文言实词“四方法”:①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含义;②字形分析法,了解形声字表意偏旁的含义,据此推断;③成语印证法,可用熟知的相
关成语来推断;④课本迁移法,联系课内学过的该词用法进行迁移。
2.答案 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日:每一天。B.胜:尽、全。C.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D.其:代词,那。
3.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赐失之矣”应译为“子贡这件事做
得不妥”。
得不妥”。
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理解“三关注”:①关注实词,用代入法,将这个词代入语境中,根据上下文事件的发展过程加以判断;②关注虚词,虚词含义要与前后语境吻合;③关注省略,经常被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宾语,要依据上下文,准确补充。
4.答案 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鲜:少。克:能够。②则:那么,就。复:再。
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翻译“三方法”:①还原到文中,注意把握整体大意;②准确判断句中动词
的意思,并将其联系前后内容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③整体把握文句的句式结构,文言文常见句
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5.答案 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则 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 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①第一则从做事到治国,论证了“积微”的重要性,因此“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可作为中心论点;第二则先进行道理论证,后进行举例论证,第一段“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是小结句,能够概括全文中心;第二段“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是小结句,也能概
括全文中心。②第一则的中心论点是“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据此标题可拟为“积微”。第二则中心论点是“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据此标题可拟为“察微”或“明察秋毫”。拟标题应结合短文论点,从论题的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
注意字数要求。
注意字数要求。
方法技巧 确立中心论点“三步骤”:①出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②到标志性的词语,如“故”“所以”等;③确定论述对象。
参考译文]
(1)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积累,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爱怠慢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情来得频繁(经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长,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到来得稀少(不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积累的成果小。所以善于利用每天的人可以称王,善于利用每季的人可以称霸,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人就会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季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陷入危险之后才感到悲伤,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死亡。亡
国之
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