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柳州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2023柳州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
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佚(yì):通“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者舜于使人        工:________
②然犹之不已          策: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告左右/不物喜,不以己悲
B.定公躐席起/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手指不可屈伸,弗
D.舜不穷民/安陵君许寡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      鄙:________
②神弗也      福: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轼从旁观(偷偷地)
B.则能诵其词(通晓)
C.则已私之矣(认识)
D.读之至流(眼泪)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鲁人石守道作/念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B.童子何用知/呼尔而与    (《鱼我所欲也》)
C.既葬,墓碑出/云归岩穴瞑  (《醉翁亭记》)
D.日/年九十        (《愚公移山》)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2处)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4.阅读
【甲】《曹刿论战》(略)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济:过河。④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⑤迨:趁着。⑥陈:同“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伍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彼竭我盈,故之战胜________
②忠之也________
③宋公与楚人战于泓之阳________
④然后襄公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长勺。
A.宋公与楚人期战泓之阳
B.行者休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奏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  ,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岳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之          闻:听说                                    B. 寡人子之行也    愿:愿望
C. 燕王尚未也      许:答应                                 D. 王且何          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6.文言文阅读理解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  , 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耕稼之劳(________)
②学三十岁则可以矣(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②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3)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   
(4)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7.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挚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都昭,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婪之拔逼阳  , 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