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名人——孟广均
孟氏名人——孟广均
孟德东
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子世家大宗子,孟子第七十代嫡系后裔
孟广均18001870年,字京华,又字胥霑,号雨山,又号铁樵,孟子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父亲孟继烺。清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拔贡生,戊子科举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经奏准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历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在战乱频繁的清代中晚期主持孟事务长达三十八年,对修复孟庙、孟府、孟子林及断机堂、述圣祠等建筑整理编纂《三迁志》修订《孟子世家谱》等均有建树,是孟氏嫡裔中卓著有为的杰出人物。同治九年(1870年)卒,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少年时的孟广均“性纯笃、尤聪颖、博闻强记”6岁能读《三字经》、《千字文》。10岁便研习《孟子》、《诗经》及唐诗、宋词。后进入邹县城内“圣书院”学习,不几年便通晓《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战国策》等先秦古文,尤其对唐宋古诗颇
有研究,常吟诗填词,博得同年学友的喜爱。他自幼在家父的教育下,练就一手好字,以颜体见长,其书法结构俊秀、笔力雄健、书风平稳、饶有古意。20余岁就成为邹县城里小有名气的年青才俊。孟广均自小志向高远,曾作《赋得大厦须异材诗》,其中有“夙具非常质,堪为巨室材”句,表达他的理想抱负。
道光三年(1823年),朝廷在国子监“辟雍”大殿上举办“临雍大典”,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学术交流大会。23岁的孟广均跟随父亲孟继烺(孟氏嫡系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子六十九代孙)参加了这次大会。
道光五年(1825年),25岁的孟广均以县学廪生被推荐为贡生,次年在礼部参加会试不中。道光十年(1830年)父亲孟继烺病故,做为独子的孟广均承担起家族的全部重担。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朝廷颁旨,钦命孟广均以嫡长的身份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孟广均在战乱频繁的清代中晚期主持孟氏家族事务长达38年。
咸丰元年(1851年)至同治7年(1868年)间,捻军匪乱暴发,侵犯山东时,孟广均为高唐守军筹集粮食三千石,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钦加主事衔”。捻军侵犯邹县时,孟广均与守城清军共同抵御捻军,因护城有功,再次被朝廷嘉奖,授“员外郎”衔。
孟广均承袭世职后的十年内,修复了孟子林、孟庙、孟母断机堂、孟府等多处古迹请任城书法家张继邹题写了“孟母断机处”,镌刻成圆额巨碑,立于县城南门(崇教门)外道路旁。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孟子林享殿重新镌刻了孟子墓碑,并将宋景祐《新建孟子庙记》碑移入享殿西夹室内保存。道光十六年(1836年),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山东河南河道提督军务栗恭勤来邹勘查河道,在崇教门外见“孟断机处”新碑,拜谒孟母断机堂、庙、府,白银二千两,用于修复庙庭、三迁祠。同年又得到其它资金支持,修复古迹多处。
孟广均还特别致力于家族子女教育。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在孟府内西偏院设立“三迁书院”,培养教育近族子弟。孟广均及族内学有长者亲执教鞭,严加督导。自道光十二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三十年间,培养孟氏子弟“登贤书者六人,食廪饩者六人,补弟子员者三十一人……”为孟氏家族培养了一批贤能学士。山东名人
孟广均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与马星翼一起整理孟氏志书,准备增订续修《三迁志》。此时,雍正本《三迁志》已刊行107年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期间,孟氏嫡裔多次蒙受恩宠,尤其乾隆帝两次来邹亲谒孟庙,更是孟家的旷古殊荣。孟广均认为,这些事情必须予
以详细记载。重纂志以雍正稿本为基础,增补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中孟氏家族的大量史料。由于孟广均连年忙于修缮林庙之事,加之匪乱不断,直至孟广均去世,该志未能刊行。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陈锦、孙葆天等人广均手稿的基础上编纂修订《重纂三迁志》,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山东书局刊印出版。
孟广均晚年主持编修了《孟子世家谱》。该谱自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四十五代孙“中兴祖”孟宁编纂新谱后,历经金大安三年(1211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道光四年(1824年)四次续修。同治三年(1864年),孟广均与其子孟昭铨、族内举人孟传琦、孟继仲及三迁书院生员三十余人续订了《孟子世家谱》全谱为六册十五卷,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谱牒。
孟广均还读古籍、吟诗填词、研摩碑贴。他酷爱金石,以“金石花竹主人”为雅号,以“十长物斋”为书斋名,以搜集、购置、品评古董玉器、金石书画为乐事,成就颇丰。邹城博物馆现存莱子侯刻石就是孟广均收集而来,保存至今,成为镇馆之宝;设置在孟府大堂前的日晷和嘉量至今仍在显示着孟府当年的威严与显赫。
孟广均主持家族事务的38年间,修复孟庙、孟府、孟子林及断机堂、述圣祠等建筑,整
理编纂《三迁志》修订《孟子世家谱》,孟氏嫡裔中有突出成绩掌门人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十五日,孟广均去世,享年70岁。其子孟昭铨,四氏学廪生,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亚圣孟子庙捐修纪德碑》:
这是记载道光十六年(1836年)至道光二十年间,孟广均率族众大规模修复孟庙的碑记,工程分为三期完成,前后修复了孟母断机堂、“三迁故址”坊、亚圣孟子洗砚池、利渠北岸石坝、泰山气象门、承圣门、知言门、养气门、省牲所、祭器库、启圣门、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启圣殿、启圣寝殿(即孟母殿)、致严堂及大门、西角门多处古迹;重新雕制亚圣殿内孟子像前神牌位,新修两庑神龛座、木主牌位二十座,制供案四、接案二,新铸铜祭器,备齐各殿庑祭器;重修了“亚圣”木坊,重建已坍塌的“孟氏大宗祧祖祠”,在棂星门前新建乾隆皇帝銮路碑及碑楼,重修孟庙西垣墙。三期工程竣工后,孟广均亲自撰文并书篆《亚圣庙捐修纪德碑》。
《亚圣庙捐修纪德碑》
七十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广均撰并书篆
先亚圣祖庙,自铁冶亭先生巡抚山东,先大父自出银二千八百两,重修,起工于嘉庆十年乙丑,迄工于十五年(1810)庚午,今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岁逾二纪,倾颓杌陧之处,日以浸多,而断机堂前逼因利渠,为山水所啮,几就坍圮,广均日夜忧惧,绵力难图,不知所为。
越岁丙申,东河总督栗恭勤公视河过邹,历览一周,慨捐廉银二千两修断机堂。广均乃得选择要工,急施补苴。于时,兖沂曹济道陈叙斋先生、运河道敬廉阶先生,先后劝捐廉银近三千两,由是鸠工庀材,以次兴修,撙节审慎,无敢虚縻。自启圣殿、寝殿、两庑至祭器库、祧主祠并各门坊、龛坐,向之倾颓,杌陧者渐复完坚矣,而犹有正殿七间,“棂星门”、“继往开来”二坊及中外墙垣等钜工,计须银六千两乃克。兴复靡遗,若不及时施工,更越数年,其倾颓杌陧,将有不可知者。广均忧惧之心,未敢暂释也。乙丑之役,先大父欲刻石纪功,以工未竣而□,广均修《三迁志》敬为纂入。
今功将及半而资用告匮,广均复贷钱千余缗继之,亦无能为役使。及今不记,恐又如前事。乃亟伐石,书《修断机堂始末》。又立石庙庭,将已完工程先勒贞珉,而述三君子之
大德,以告后世子孙永□不忘。其未竣之工则俟其竣而复记焉。
大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七月己丑朔二十日戊申建。
孟广均自幼即在家父的教育下,练就一手好字。上世纪末,前来邹,在孟庙碑林《亚圣孟子庙捐修纪德碑》前观摹良久,慨言“此功力深厚,吾不如也!”邹城领导送其拓片,华大悦。
封孟广均为征仕郎、妻王氏为孺人敕命
该敕命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月初日颁发给孟子七十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孟广均本身妻室的敕命。质地为白丝织绫绢,开端是提花织就的首尾相对的两条白龙,相拥着提花做成的“奉天敕命”四个篆字正文用汉文楷体和满文合璧书写,合于中幅书写汉满文日期,分别钤盖“敕命之宝”篆书红印。
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盛朝首重,夫师儒彝典特加于世裔。尔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孟广
均,业足承先,学优稽古,六艺擅英华之誉,五章分宠渥之荣。兹以覃恩,授尔为征仕郎,锡之敕命。于戏!表职克光,旧德施恩,用贲新纶。
制曰:丕绩奏于中朝,端赖闲家之助;宠章颁乎庆典,宜分齐体之荣。尔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孟广均之妻王氏,早习女仪,克修妇职。鸡鸣交儆,即砥节于素丝;蚕绩执劳,用邀恩于紫綍。兹以覃恩,封尔为孺人。于戏!巾袿彰和顺之风,鸾书贲采;廷陛焕褒嘉之命,象服茂膺。
翰林院五经博士加壹级孟广均本身妻室
道光拾伍年拾月初拾日
敕文分为前后两段,第一段赞扬孟广均“业足承先,学优稽古,六艺擅英华之誉,五章分宠渥之荣”,朝廷恩赐他为“征仕郎”。第二段赞扬孟广均之妻王氏“鸡鸣交儆,即砥节于素丝;蚕绩执劳,用邀恩于紫綍”,朝廷恩赐她为“孺人”。最后描述受封赠后的荣耀,歌颂了皇恩的浩荡。
赠孟广均父为文林郎、母杨氏为太孺人敕命
该敕命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六日颁发给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三级孟广均的,追赠广均父母荣誉称号。质地为皇帝颁发圣旨用的白丝织绫绢,开端提花做成的“奉天敕命”四个篆字。正文分别用汉文、满文写成满汉文衔接处写有颁发时间及授予人姓名、官衔,颁发时间上盖有两枚“敕命之宝”篆书朱红大印。
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委质策名,资敬有作忠之义;推恩逮下,貤荣溥锡类之施。尔孟继烺乃承袭亚圣孟子奉祀世职、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三级孟广均之父,善足开先,谋能裕后。衍弓裘之世业,令绪相承;表勤俭之家风,义方夙著。兹以覃恩,赠尔为文林郎,锡之敕命。于戏!殊恩特沛,用彰孝治于班联;庆典新膺,式表幽光于泉壤。
制曰:百职凛在,公之义懋著臣劳;九重崇教,孝之模式彰母德。尔杨氏乃承袭亚圣孟子奉祀世职、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三级孟广均之母,相夫以顺,育子维勤。丙夜鸣机,克著中闺之范;北堂画荻,用成喆嗣之名。兹以覃恩,封尔为太孺人。于戏!贲宠锡于黝衡,新承渥典;沛恩纶于彤管,益播芳声。
翰林院五经博士加叁级孟广均之父母
道光叁拾年正月贰拾陆日
敕文分为前后两段,内容上引经据典,句式是上四下六的骈体。
第一段阐述封赠制度的依据和意义:把名字写在竹简上委身给皇帝为臣,把皇帝的恩德推广到官员的亲属,将受封的爵位、名号转移给他的父母;之后点明封赠对象孟广均之父孟继烺的姓名、身份,表彰了孟继烺教育儿子的事迹,朝廷恩赐他为“文林郎”;最后描述了受封赠的荣耀和皇恩的浩荡。
第二段在阐述封赠制度的依据和意义后,用清代著名诗人蒋士铨的母亲钟氏三更时分一边织布一边教他读书的典故和北宋卓越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曾氏用芦荻杆儿在地上画字教他书写的典故,赞颂了孟广均之母杨氏育子之劳,说明了貤,同“移”)赠的理由,朝廷恩赐她为“太孺人”。
这道敕命应是孟继烺去世以后朝廷追赠给他名号时颁发给其子孟广均的。
赠孟广均父为承德郎、母杨氏为安人敕命
该敕命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二十日颁发给孟广均的,赠其父为承德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事衔蓝翎、赠其母为安人。
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宣猷服采,中朝抒报最之忱;锡类殊恩,休命示酬庸之典。尔孟继烺乃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事衔蓝翎孟广均之父,令德践修,义方夙著,诗书启后,用彰式谷之风;弓冶傅家,克作教忠之则。兹以覃恩,赠尔为承德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事衔蓝翎,锡之敕命。于戏!笃生杞梓之材,功归庭训;丕焕丝纶之,光曜泉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