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 课标解读 |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1.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北洋军阀的反动黑暗统治和革命派维护共和斗争的举措,使学生理解走向共和的曲折性和艰难性,体会先辈们不屈的革命精神。 2.通过教材初步了解民国初年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的表现和影响,结合教材和材料深入分析引起新变化的因素。 |
知识点01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独裁统治
(1)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展开独揽大权的活动。
(2)1913年11月,解散中国国民党。
(3)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4)1914年底颁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微点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年4月,袁世凯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
【即学即练1】
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由其亲信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代替国会行使立法权,制定《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其这样做意在
A.实施宪政,稳定政局 B.制约孙中山,打击国民党
C.依附美国,对抗日本 D.树立权威,复辟帝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解散国会并由其亲信组成中央政治会议行使立法权,制定《中华民国约法》以总揽统治权,这一系列行为是为袁世凯树立权威,复辟帝制做准备,D项正确;袁世凯这样做意在树立权威,复辟帝制,“实施宪政,稳定政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国民党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这样做意在树立权威,复辟帝制,“依附美国,对抗日本”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对外出卖国家
(1)接受日本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称帝: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护国战争
1.时间:1915年12月25日。
2.主要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3.经过: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告独立。
4.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拓展补充】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原因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号召人民采用武力行动反对复辟帝制。
3.复辟帝制违背民意,激起各阶级人民的强烈反对,形成大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4.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袁世凯众叛亲离。
【即学即练2】
下图是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新闻报道,对其解读最恰当的是
A.社会新旧并存体现传统向近代转型
B.民主共和体制创建促进民族统一进程
C.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宣告终结
D.袁世凯上台合乎程序体现法治现代化
【答案】A
【解析】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体现近代民主社会的特征,“袁大总统万岁”体现封建专制社会特征,这则新闻报道充分体现社会新旧并存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故A正确;BCD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
知识点0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1)出现的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
(2)割据的表现
(3)混战: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
(二)“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三)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微点拨】府院之争与一战
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美国对德宣战,但无意中方直接参于对德宣战。而日本的意图是要中国参与进来,更能拉近两国关系。将来有利可图。这也正是美国不愿看到的。
段祺瑞决心追随日本对德宣战。黎元洪与一些国会议员却持反对的意见。
【即学即练3】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在美国的支持下,黎元洪免去段棋瑞的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则前往天津成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鼓动各省军阀脱离中央,试图通过武力罢免黎元洪。以上史实说明
A.军阀混战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必然走向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军阀间争权夺利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的根本原因
D.黎元洪与段棋瑞的争端是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府院之争。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分别寻了代理人以谋求
其在中国的利益,黎元洪、段祺瑞对政权的争夺就是在英美和日本的支持下进行的,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走向问题,A项排除;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改变,C项排除;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宋教仁案,D项排除。故选B项。
(四)护法运动
1.原因: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护法运动开始。
3.失败: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五)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2.措施
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十几万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微点拨】一战中的华工
几十万华工在欧战战场前线或后方承担挖战壕,装卸弹药补给,修筑铁路、公路、桥梁,制造弹药,救护伤员,掩埋尸体等最艰苦、繁荣的工作,几万华人死于欧洲战场。
【即学即练4】
1918年11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他说:“此次世界大战争,协约国竞得最后胜利,可以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我们四万万同胞,直接加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他充满激情和向往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这一现象表明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共识
C.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新趋向
D.一战结果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
【答案】C
【解析】
对普通劳工阶层的重视,劳工阶层的崛起推动了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选项C正确;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本身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未产生重大影响。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导致中国五四运动兴起,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排除D。
二十大开始时间知识点03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尤其是1915年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众运动。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欧战。
【微点拨】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民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独占中国。
一战期间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焚烧日货,抵制日货等都与此背景有关。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