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音乐形式
不同时期音乐风格和代表人物
音乐起源于劳动,发展在各个社会阶段中,扎根于劳动人民的心里,人类对音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曲家风格形势也各不相同。
1、巴洛克时期音乐
二十大开始时间
社会背景:巴洛克时期在年代上大约于1600年至1750年间。这时期出现的艺术形形,就对艺术的影响来说,当时有三种文化倾向最为重要。第一种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这股势力不论在地区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正日益扩大。第二种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巩固,随之产生强大的中产阶级,对艺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三种是在科学发展和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影响下,对大自然产生了新的兴趣。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廷乐队。
音乐特点:巴洛克的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追求的是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奏低音”。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彩,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
代表人物——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是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他笃信宗教,创作多用宗教素材和音响作为构思核心,但又具有世俗的情感和革新的精神;多用复调手法进行创作,但各声部又以主调音乐和大小调为主。
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早年自学音乐,也因此大大损坏了眼睛,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由于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2、古典时期音乐
社会背景:古典时期音乐一般认为于1750-1827年。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整个欧洲除英国在十八世纪上叶,逐步确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外,其它一切国家,封建阶级的政权依然存在。特别是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具有全欧洲性的思想运动。它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它的进步思想和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古典艺术的创作,即艺术创作崇尚理性,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是一个崇尚理性的艺术时代。
    音乐特点:在风格上严谨而优雅、简朴庄严、准确。古典时期音乐着重形式美、稳重、有秩序、合乎逻辑,同时又有大胆发挥、创造性、幻想的情感。在节奏上,作为音乐整体的一部分,以“极甚精妙和敏锐的手法”来处理。在旋律上,认为旋律是古典和浪漫时期音乐的“灵魂”。在力度上,一个段落中强音和弱音更多突然的和戏剧性变化。
代表人物—海顿:海顿,( 1732年3月31, 1809年5月31日)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他的音乐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他出身贫困,从小在艰苦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宫廷乐长,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度过了一生最可贵的三十年,他的大部分佳作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包括约六十部交响曲,四十部首弦乐四重奏,约三十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弥撒曲和十一部歌剧等。1781年结识莫扎特时他已蜚声欧洲。他晚年创作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
代表人物—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从小就展现了非
一般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也竭尽心血,精心栽培。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却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于是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可不得不重新回到萨尔斯堡。25岁时,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却离生命的终点只有10年了。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首场公演时,他已痼疾缠身。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代表人物—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
一位。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他出生于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出音乐上的天赋。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此后,不断的希望与失望,不断的伤害与反抗之后,贝多芬历经了无数的痛苦,又站起来重新开始他的音乐之路,创造了大量成功的音乐。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终身没娶。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
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
  社会背景:浪漫主义大约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直到十九世纪末,是浪漫主义迅猛发展,席卷整个欧洲的时代,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开始衰落。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音乐特点: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在艺术形式和表现
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
代表人物—肖邦:“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乐谱,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
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除了少数室内乐作品和一部分歌曲外,主要作品包括: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19首波罗涅兹舞曲、4首叙事曲、21首夜曲、58首马祖卡舞曲、3首前奏曲、17首圆舞曲、4首即兴曲,此外还有幻想曲、摇篮曲、船歌等若干首,以及大提琴奏鸣曲等少数室内乐作品和19首歌曲。肖邦的四首《叙事曲》都是钢琴音乐中的杰作,广为人知的夜曲
代表人物—李斯特:弗朗兹·李斯特,(1811.10.22--1886.7.31)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李斯特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女人陪伴过他,而且,她们都是公爵夫人级贵族兼美女作家!但她们和他的婚姻都不被教会认可,只能当同
居看待。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以及超技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