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回魂?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回魂?
中国民间文化很相信回魂这回事,回魂说的就是人死后。灵魂会回到他的家里走一圈。这听起来很恐怖,无论真假,我们不必探索,但今天我要说的回魂并不是这一个回魂。
其实中国文化真正讲的回魂,是说灵魂的回归。有点像《少林足球》里面几个师兄弟归位了。忽然从那种茫然颓废或不到方向的状态回归正位。道家说“六神无主”,又说三魂七魄,认为人体内有六神各司其职,如果六神不安,失魂落魄,那喷六神花露水也没用,那状态就是五脏不调、魂魄不稳,要出人命。当然并没有这么严重,失魂落魄实际是一种极其普
遍的常态。
其实,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大时间的状态就很像失魂落魄。年纪轻轻都很冲动,很有激情。但是大多的时候是迷茫的,这种迷茫有几种表现:
一是跟着欲望走,而不是跟着心走。
这个欲望有时候表现为物欲贪欲、有时候表现为性欲、有时候表现为任性。也就是盲目的
自以为是,这种也是一种欲望。当人被身体的那股强大的生命力量驱使着。去做很多冲动和荒唐的事,这就是一种失魂落魄。很多人的年轻状态并没有办法好好的去体会自己的内心。
而是随着身体生命的欲望在随波逐流和无法掌控中沉沦飘荡。所以很多人在中年之前都无法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也无法真正的认识自我。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非要到四十左右才能不惑。
看来这个年龄的段,几千年来也没怎么太多变化。即使在古代年轻人成熟比较早,也都需要到40岁左右。当然这只是孔子用自己的感受来做一种对普遍规律的总结,并非人人都如此,有些人会早有些人则迟点。
我们有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很多人一直执迷在一个阶段中突然因一些事情触发内心的醒悟,幡然醒来脱胎换骨,
有些人到中年忽然觉得为了金钱和名利奔波劳碌太傻,于是放下执着奔向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也许是小院幽茶,也许是行走四方,但心总算是舒服了,这就是回魂了。
第二,是没有真正的细细感受当下的一切,喜怒哀乐。
虽然年轻的时候感官刺激非常灵敏,但是人还没有学会怎么去体会当下的生活。每一顿饭每一次交谈,每一天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落。
自己的身心变化,都无法触及内心真正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灵魂不当家做主。当家做主的是那个躁动的身体,那个浮夸的妄我。
故《论语·里仁》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旦真正明白了,其实随时都可以有死而无憾。什么是真正的明白呢?不一定说非要修行开悟天人合一,只要明白了生命的道理也都可以。其实就是明白心和灵魂才是生命的主角。明白了这个道理,哪怕只活一分钟也是快乐的永恒。知行合一的意思
当一个人步入中年,生活的压力,他所经历过的挫折和坎坷,一切的琐碎和磨练,都在开始慢慢地唤醒他的灵魂。那个曾经躲在背后一直不敢出声的不敢出现的灵魂,他在慢慢的回来,成为主角。
比如年纪大的人会突然发现,自己忽然很容易被感动了。看电视,看新闻,听别人说点故事,很容易就触动伤感的情绪眼眶湿润哭泣流泪。然后觉得自己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愿意去做有利于别人的事。
这一类人出现这种情况都属于灵魂在回归;又比如有的人年纪大了,就忽然特别喜欢花花草草和安静祥和了,更加热爱大自然景了;很多时候脾气也变得没年轻的时候那么暴躁,不会那么冲动,更加容易谅解别人,谅解自己,这也属于灵魂在回归。
很多人推崇王阳明心学。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其实知行合一就是灵魂的回归。灵魂不做主,也就是说心没有做主,知行是不可能合一的。心不是主人,那么人一定是随着世间的遇到的事情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产生各种执念,从而产生各种自以为是的是非观,从而产生烦恼痛苦和盲目。唯有当心回来当家做主了,真正主宰人的行为举止,才可以叫做知行合一。可见心的重要。
我们不是非要做到《道德经》讲的:“致虚极,守静笃”,才叫心做主了,心真正做主人的时候,虚极不需要致了,静笃没必要守了。我们只要在这个路上,就对了。
所以说人真正意义上的回魂。就是灵魂回归做生命的主宰,心成为了生命的主人。道家说六神安住,各司其位,气定神闲,佛家说心安了,儒家说中正仁和,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俗话说,到了自我了。
如此,当心、灵魂回来,再回看年轻的自我,才能发现原来那很可能是一段并不受控制的茫然的经历,似乎一场游戏般懵过来了,此时淡然一笑、便不会痴缠过去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