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中的“有意义”与“有意思”
作者:孙晓晖
来源:《教育》2017年第12期
作者:孙晓晖
来源:《教育》2017年第12期
心学集大成者、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小学生作文中的“有意义”和“有意思”,就如这“知”与“行”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有意思”和“知行合一的意思有意义”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笔者认为不同阶段,侧重点可有所不同。
低年级:从“有意思”入手
低年级写话,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这个时期就是要求把话说完整、写通顺。只要孩子觉得有意思,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写什么都可以。“真实”是儿童作文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如果在这时过分强调“有意义”,就有可能扼杀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所以,这个阶段要先引导他们说真话,写真事,让真情自然流淌于笔端。当他们觉得原来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时,也就不会觉得写作文是多难的事了。低年级如果有了这样的对作文的认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极好的开端。比如,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写下了一天当中自己从早晨开始所做
的事情,也只是短短的几句完整通顺的话而已。如果从作文的角来衡量,首先,犯了一个作文的通病——流水账。其次,挖掘不出太多太新的意义。如果教师把这样的两个评价给了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如果老师给了一个恰恰是鼓励的评价,表扬这个孩子写的话都是真实的,而且语言通顺连贯,那效果又会如何呢?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越来越多的人感叹于今天的孩子生活太单调,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写作业,没什么好写的。这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如果老师再把最初这种可贵的“真实”一棍子打死,恐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会留下“作文难”的阴影,而且很难消除。反之,从低年级开始,如果学生觉得写作文无非就是把想说的话变换一种形式而已,由口述变为书面表达。渐渐地,孩子们就会觉得:哦,原来写作文不一定非要发生多大的事,用我口写我心就可以了。每一天当中,只要“让你欢喜、让你忧”的事情都是作文的最好素材。所以,低年级写话不宜过多强调“有意义”,让学生敢于写、喜欢写最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