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高大上的知识迁移到底是啥意思?
听起来⾼⼤上的知识迁移到底是啥意思?
王振华
很多讲学习⽅法的书籍、⽂章中都提到了⼀个概念——知识迁移。那到底什么是知识迁移呢?其实就是汉语中的举⼀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是把⼀个概念、理论、⽅法套在其他领域、事情上,看适⽤与否。
在我看来,要想获得举⼀反三的能⼒,需要两步:
⼀、总结、归纳、抽象的能⼒
当你想⽅设法、绞尽脑汁解决了⼀个具体的问题之后,就要进⾏总结归纳,将你解决具体问题的⽅法抽象成具有普适性的⽅法论。去掉那些⽆关⼤局的细节,只保留核⼼本质。只有这样,形成的⽅法论才能更加通⽤、普世,才能⽤在更多地⽅。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等⽅式直接学习到他⼈的概念、理论、⽅法论,这些都是经过了抽象的,所以可以应⽤在很多领域。
⼆、类⽐、发散思维
李笑来⽼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第3章 管理 第5节 并⾏串⾏ 中对举⼀反三有以下论述:
⽆论学到了什么东西,都可以接着问⾃⼰:“那……这个道理还可以运⽤在什么地⽅?”反复问⾃⼰这种简单问题,能够锻炼⾃⼰融会贯通、举⼀反三的能⼒。
以我⾃⼰为例,我反复阅读《把时间当做朋友》之后,这个概念、⼼态、思考⽅式深深刻进了我的⼤脑中,于是我写了《把问题当做朋友》这篇⽂章,以后还计划写《把⾃卑当做朋友》, 。
我为什么会产⽣写这两篇⽂章的想法?因为我认为:李笑来⽼师之所以“把时间当做朋友",因为他发现“时间不可管理,它只会⾃顾⾃地流逝,没⼈能挡住它的脚步。只能与它相伴,与它共同成长”,就和朋友⼀样。试图“管理”朋友,只会失去朋友。
知行合一的意思⽽问题、⾃卑也是⼀样,你的⽣命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每个⼈都会在某些时候、某些⽅⾯产⽣⾃卑情绪,⽆法完全避免,只能⾯对现实,转换⼼态,⼼平⽓和地去解决问题。
⽐如“教是最好的学”,这已经是个道理了,已经经过⼀定的抽象了。但你还是可以进⼀步对其进⾏抽象: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对⽴统⼀的两个⽅⾯,你把⾃⼰学会的知识讲解、教授给别⼈,反⽽能促进你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那你就可以想想那些同样有对⽴统⼀的两个⽅⾯的活动,看这个理论能不能⽤得上。⽐如写作,输出其实最利于改善输⼊,因为你要想有⾼质量的输出,就必须逼迫⾃⼰进⾏⾼质量的输⼊。⽐如知⾏合⼀,⾏动能有效促进认知的升级。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部分⼈都鄙视死记硬背,都认为只有理解了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当然,这不是本⽂的重点,这⾥想探讨的是:到底怎样才能算是理解了?有什么判断的标准吗?读书读到所谓的“理解了”的程度就够了吗?
其实,⼤部分⼈所谓的“理解了”,只是理解了字⾯意思⽽已。或者说,只是理解了⼀段话所描述的事情本⾝的逻辑⽽已——这只能⽤于应付考试,对实践却没有多⼤的指导意义。
有⼈可能会说了,难道理解了这件事本⾝的逻辑还不够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第七章·述⽽篇》
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是⽆数的,如果你只是学会了⼀个具体的问题怎么解决,那⾯对知识的汪洋⼤海你只能望洋兴叹。真正有⽤的是要做到会运⽤你学到的理论,并且能举⼀反三。这就需要学会作者的思考⽅法,要能抽象总结出⼀般规律,这才是真正完成了学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