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不登高山”也会“不临深溪”。
一、人之所以有“知”,是因为“知”的本质是“行”。
知行合一,就是一切认识都是行动。有了“知”,就会有“行”。在中国文化中,“知”和“行”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行,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知”是我们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的认识,而“行”是我们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的认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是有了“知”就有了“行”,就会有“知之不多”“行之不细”等类似与“知”相关但又非常不同的认知行为。所以,人们常说:“知无相生”“言无不尽”。只有真正认识了并践行了“知”和“行”,才会感受到这种“知”产生的“真”和“善”。
1、“知”不一定能“行”,但是“行”一定能让人“知”
“知”的本质是“行”,没有“行”就没有学问,就没有智慧。这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智慧之一。在
中国文化中,知和行相辅相成,而且知行合一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命题。对于认识和学习来说,因为认识需要时间积累和方法改进才能获得提高和进步。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如果仅仅只是知道就会知道东西,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有多深奥难解。如果只是知道了一个道理、一个理论,那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它对你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正如孔子所说:“行必见真;不行路,则不知人也;不问鬼神,则不识人也。”
2、知行本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我们把“知”当作一种行动,去践行它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实践中去体验和感知“知”带来的感受,从而体会到这一层内在需求和意义。当一个人明白要做什么而没有做什么的时候,他就会通过行为的行动去发现并体验并感知这个世界。所以,在行为选择中表现出了人们内在的思维逻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做了某件事不知道怎么做好或者做得不够好,就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有句话说:人活一世必须要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所以说:真正有智慧且懂得生活智慧者,会将自己生活中出现好东西都一一拿出来告诉周围的人;真正懂得生活智慧者,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与世界万物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真正懂得生活智慧者,会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告诉大家……真正地
让自己和他人获得幸福感之后,才会愿意付出行动去感受其中带给我们什么。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说自己是个很懒的人/不懂生活?
3、作为一个个体,如果不“行”又如何能够与整个社会相适应呢?
所谓“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学习知识、实践经验使人获得了深刻的认识,通过对这些认识进行实践检验从而得出结论。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作为一个个体,如果不想让自己进步太快,想让自己与整个社会适应太难,那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实践。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接受实践检验、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将个人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由于我们处于社会发展当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学习新事物也是人学习和不断提高素养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只将精力放在学习和接受别人的建议上而未进行实践和行动的话,我们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4、“知”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一切知识活动中最重要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个人是“知”,他才能去“行”。一个人才能去“不知”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如果一个人
不能去“知”,那么他怎么才能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不会成长;如果一个人只有“知”,那么他怎么可能知道别人不知道什么,从而自己的想法也不可能被别人理解。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有了自我意识,经过自己的认真学习研究之后,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可能适用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了对世界的认识判断之后才能有行动。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有了自我意识,才能对世界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因此说这是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5、只有了解了“知”并实践“行”,我们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应用“知”、理解“行”,并最终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在我们国家,只有具备了“知”并实践“行”的能力,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知”,从而用“行”创造价值;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并实践“行”,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才能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够做到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勤勉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能够做出对祖国有用的贡献。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并不是一种“教条论道”的哲学思想。它其实是一种以具体实践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内容博大精深不可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但却可以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和行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知行合一,才能事半功倍。
知行合一,意即一个人在实践中必须要有行动,而且要与之相配合。“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下》,意思是说:“不登高山,却不知道天之高;不临深溪,却不知道地之厚。”这句话说明一个道理:行动与实践必须相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行有不得行反求诸己。”知与行之间必须相配合才能达到目的。就像一个人不能仅仅依靠读书就能成功一样,一个有理想志向的人也要靠实际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所以说知与行之间必须相匹配。
1、知行相适,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并用自己的智慧去实践,这样才能掌握最大限度的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讲:“道法自然”,就是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行动。这种自然规律就是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发展自身的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不断地用客观规律去分析研究问题,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例如某项技术只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就一定会达到新高度;如果盲目创新会出现很多问题甚
至是灭亡。
2、知行相合,必须要坚持做到以身示范,让别人去做这件事,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我们都知道,人有三种行为是很容易模仿的:模仿学习、模仿。但是模仿学习和模仿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去做。如果只有一味地模仿别人,而不去为别人做出表率,那么他们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且模仿学习和模仿往往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事情。所以说为了培养出有目标、有纪律的人,必须要坚持做到以身作则。正如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那样,别人做一件事就教育你做一件事。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做这件事才能达到目的。
3、知行相合,不能自作主张,更不能“孤芳自赏”,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并逐渐成长。
知行一体,意味着要经常反省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自我评价过高,经常自我表扬,那么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知道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成长进步!一个没有知识、经验甚至是一事无成的人如果总是自作主张,即使是最后也不可能取得什么成就。一个不善于总结的人即使有智慧也只能是小聪明而不可能是大智慧。
4、知行两难,不是两件事只要有了知就一定能做好。
人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知识而读书,那只是为了寻求更多知识,所以说知识是永远不够。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转型问题。如果只知道却不行动那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个时候知识就要变成行动,知识不能只是学而不实践,所以说知识要跟实践相结合。
5、知行相合,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所以必须依靠行动来达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不能完成的,知识、智慧、汗水、经历、才干都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但由于知识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大小不一,因此很难让人完成。只有通过努力,通过行动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目的。只要是你的行动到达目标了,那么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比如在学习之前,你的知识也许并不全面,但只要你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后,那你自然就会了解到书本上所谓的知识其实是一种谬论,而这些谬论完全都是错误认知造成的。
三、行者方能成大器,知者方能成大器,行者方能成就大器。
中国古代有一种很流行的哲学,叫做“不行者,不知天之高也;知行者,方能成大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思想既有普世价值,又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以“行”为核心的精髓所在。如果你只是看到“不行”却看不到“行”,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有任何成就;如果你只是看到“行”却看不到“行”,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有任何成就;如果你只是看到“行”却看不到“行”,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大出息……所以你必须坚持,才有可能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就大器。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行能成事、知行合一意味着你要行动起来了。
1、不行动的时候,对什么人,什么事都看不见,只能看到自己,看到自己不知道的事、别人不知道的事、或者别人看不见的事。
因此,你想要成功,必须要先成就自己。而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别人的优点,那这个人肯定很难成大器。孔子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他在自己的《论语·为政》中提到:"君子安身以立德,立功立言。"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安于自己安于现状的修养,不去学习别人长处,不去探索别人不曾知道的东西。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件可以得到别人肯定和认可的事情。所以即使他现
在没有成就,他也不会放弃学习别人优点和长处。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里最具前瞻性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则应该可以称得上是我们当今人类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且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了。
2、要坚持行动,而且不能停下来,否则只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只有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有可能做出成绩。就像那句话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停滞不前!如果你坚持行动的话,它将使你的行动更有效率。有句话说:任何一个不愿成功的人都是一个不愿行动的人。只要你不去做不想做的事事,你将永远不会知道有多难。
3、知行合一不是两个意思两个意思。
当人们想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时,必须不断地向内学习,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所收获。《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在日常的积累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学习《道德经》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快速成长。学习《道德经》必须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也是
我们必须做好的功课之一。因此,如果你想有所进步,你必须不断地去学习和不断地积累。
四、行者方能成大器。
所谓“行”,就是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比如,读书、看报或者工作,不一定都要从最基本的开始,而是要从某件事做起。只有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取决于做什么。中国历来重视“做”这个字,认为“做”是一种优秀品质。然而也有一些人坚持“做”而不是“做好”却不求收获,有的甚至在某一方面发展得很好,但因为没有“做好”而没有得到真正地发挥作用,所以被人笑话为“空有满腹才艺”之人;有的则因循守旧地认为“做好”是“做完”,甚至被人称之为“不负责任”之人。
1、行者,才能成大器。
《论语·子路》中有句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是说,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够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认识,才能够形成有别于常人的见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事只有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总结和思考,才会得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也正是因为这样,一
知行合一的意思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并且能够将个人见解付诸于实践之中。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克服一些障碍,比如要克服畏难情绪,要克服懒惰心理,要克服思想狭隘等,还要克服畏难情绪。这些都对做事本身来说都十分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