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行动反应人的本质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一个人的行为与本质是协调统一的,行为是反应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半途而废,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也即是道理仅仅停留在话语上,照虎画猫的描学了样子,没有持久的坚持,无法将其转化为行为上的习惯,并最终内化于心,形成知行的内外统一。
知行合一的意思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了,但就是落实到行为上很难,无法长久的去遵照道理践行,做了也只能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先要搞懂,也就是从内心本质具备去改造自己的基础。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行动炼化,思想上意识上的懂,也不过是似懂非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知行是时刻统一的,不行即不知,不知亦难行。
孔子曾说过在察人的时候,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也通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所及反映的是其认知边界,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有力,能否佐证其思想、意识,是否知行合一,因为行为才能反映人的内在本质所及。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表达,来断定一个人品质优劣。想得再深,不能转换到行为上,则毫无意义。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去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一眼认定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的智,在于行动,而智叟的愚,在于光动脑不动腿。所以,思想上的智,口头上的知,都不能反映人的本质。知行合一,唯有长久的用行为观察审视,才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