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的雅俗性使它走近百姓。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使元曲透出反抗的情绪;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元曲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八娼九儒十丐”——这是宋代读书人的自嘲, 说是当时职业的贵贱排行是 从一到十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连娼妓都不如,仅仅比乞丐要好些。这也就是我国 “臭老九” 这一词的来历 。
元曲的组成
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2、散曲: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杂剧的组成:
1、唱(曲):剧中人物的唱词。
是杂剧演出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有白无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2、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起着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和人物间交流的作用。
3、科: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剧本中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
元杂剧的结构
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五本二十折) 。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折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套曲子的唱词再加上相应的“科”“白”就是“一折”,一折表现全部剧情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元曲曲调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
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风流蕴藉〕
小石唱:〔绮丽妩媚〕
高平唱:〔条畅晃漾〕
般射唱:〔拾缀坑崭〕
歇指唱:〔急并虚歇〕
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
商调唱:〔凄怆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
元曲四大家是谁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元曲四大家
1、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己斋叟。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调风月》
作品风格: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自称“普天下 郎君领袖,盖世界 浪子班头”。他的著名 套数〔南吕· 一枝花〕 《不伏老》可视为“浪子”的一篇宣言,其〔 黄钟尾〕 曲云: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 珰珰一粒铜豌豆,恁(ne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 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 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张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经典台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
2、马致远:
字千里,号东篱,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曲状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