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平面类型与演变研究——以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114-06          收稿日期  2022-10-19
摘 要 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以土堡,土楼和庄寨为代表,其中土堡与庄寨具有相似的平面空间构成,需要探析其平面构成与演变的异同。该文在梳理福建防御性建筑类型的基础上,以三明土堡和永泰庄寨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防御与居住两个部分的平面构成要素,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对二者平面分类。在区分土堡和庄寨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总结防御部分的空间类型,绘制居住部分合院的平面类型与演变路径,探析土堡和庄寨两者间演变的异同,总结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的空间构成原理,以到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的演变规律。关键词  土堡  庄寨  平面类型  扩张方式  空间构成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defensive dwellings in Fujian are represented by the Earthen Fort, Earth Building and Zhuangzhai, among which the Earthen Fort and Zhuangzhai are similar in their spatial composition.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types of defensive buildings in Fujian, taking Sanming Earthen Fort and Yongtai Zhuangzhai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typology, we analyze the plane elements of defense and residence, and classify the two planes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distinguishing soil fort and Zhuangzhai spac
e pattern, we summarize the defense part of the space type, and draw living part courtyard flat type and evolution path, then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il fort and Zhuangzhai, and discuss the  composition principle of Fujian traditional defensive residential space, so as to find the evolution law of Fujian traditional defensive dwellings. Keywords  Earthen Fort, Zhuangzhai, Plane type, Expansion mode, Space composition
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平面类型与演变研究——以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为例
The Plane Type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Defensive Dwellings in Fujian: Taking Sanming Earthen Fort and Yongtai Zhuangzhai as an Example
冲  |  Zhao Chong 邵源曦  |  Shao Yuanxi 谭思程  |  Tan Sicheng
福建传统防御性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与福建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动荡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口构成息息相关。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内忧外患。内部,福建远离朝廷,多山地且山谷纵深,匪寇横行;外部,明代以来沿海地区受到倭寇勾结地方势力余党侵袭。为了抵抗不因素,福建从中央—地方,军—民,聚落—单体产生了具有地域性的防御性建筑。
福建的防御性建筑根据建造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朝廷主导,带有军事性质的防御性聚落,包括海防卫所,部分官建的村寨;另一种是民间自发建造的,带有防御性质的聚落或民居,包括部分堡寨、土堡、土楼、
庄寨以及带有防御性的一般民居(图1)。在空间构成上,两种类型具有相似性,都是外部的防御空间包围内部的居住空间。不同在于,带有军事性质的多以防御性聚落为主,具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复杂的街巷结构和丰富的生产生活组织。而带有民居性质的由于占地面积小,防御需求程度不同,形成了带有部分防御的一般防御性民居和具有较为完整防御体系的具有围屋性质的土堡、土楼、庄寨等。实际上,土堡、土楼和庄寨的构筑形式正是受到我国古代军事性质的防御性建筑启示并结合地域性民居而产生的特建筑[1]。
土堡、土楼与庄寨产生的历史背景相似,但是分布区域、功能特点、平面布局具有差异
性。福建土堡主要分布在以三明地区为代表的闽中西部,防御性突出,外部是高大厚重的夯土外墙,内部是木构的民居,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2];
土楼主要分布在以龙岩,漳州为代表的闽西闽南交接区;庄寨主要分布在以永泰为代表的闽东地区(图2)。空间布局上,三者都是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但是土楼多以祠堂为中心,呈环状向外扩散;土堡和庄寨以合院民居建筑为中心,外部用围屋,高大的墙体(跑马廊)围合。
由于永泰庄寨与三明土堡在平面空间构成上具有相似性,外围的防御空间受到我国古代军事性质的防御性建筑启示,中心的合院式建筑起源于各地方民居。因此,本文以
图1  福建防御性建筑分类
图2  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地域分布
三明土堡和永泰庄寨为研究对象,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对二者的平面布局及扩张方式做出探讨,以辨析二者的平面类型与演变的异同。
1  空间构成与平面类型
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的空间构成根据功能分为内部的居住空间与外部的防御空间两个部分。居住空间体现为传统的合院民居形式,起源于各地方传统民居,承载着居住与祭祀的功能。防御空间由厚重的墙体与围屋、碉楼、跑马廊等组合而成,受到古代城堡,坞壁等防御形式的影响[3],
承载着防御与辅助的功能。防御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发展逻辑与构成来源上相对较为独立,所以在对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的平面研究中,需要对整体空间进行划分。
1.1 构成要素(图3)
(1)合院
合院位于整体建筑的中心部分,由厅堂、厢房、护厝与天井组成。合院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和主要人员的居住。厅堂的明间用作祭祀与待客,其他房间用于居住。正厅前厢房有时会作为书院使用,护厝通常作为厨房等辅助空间。
(2)围屋
围屋围绕中心的合院布置,层数1~3层,通常与墙体结合。围屋主要为辅助空间,用于放置杂物间、厨房、餐厅等附属功能以及其他人员的居住。
(3)墙体与碉式角楼
墙体处于建筑的最外层,高大厚实。碉楼设置在墙体的四角,数量1~4个不等。土堡与庄寨的防御性集中体现在墙体与碉楼上。墙体与碉楼上设置箭窗,孔等对外防御措施,二层通常设有作为交通联系的跑马廊。
合院与围屋之间的空间用于连接两个部分,也是居住属性向防御属性的过渡空间,由通沟、空坪、天井和过水廊等组成。各个构成要素的具体名称在土堡和庄寨中并不统一(表1)。1.2 平面类型
基于现有样本(图4),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本文将三明土堡分为A,B,C三种类型,将永泰庄寨分为D,E,F三种类型(图5)。
(1)土堡平面类型
A型:由堡墙与碉楼组成。多位于大型合
事性质
民居性质
带围屋式防御性一般民居
海防卫所——崇武古城
堡寨——菜埔堡
土楼——振成楼
庄寨——中埔寨土堡——安贞堡防御性庄园——卢家大院石厝——平潭石厝
图4  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研究样本分布图3  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空间构成
院一侧或聚落的入口,用作一族或一村的战时防御,对防御性极其注重,防御流线以墙体内部的跑马道为主。
B型:由堡墙与依墙而建的围屋组成,部分中部天井会设有祭祀用的祖祠。B型在A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居住,祭祀与辅助功能,可以保证在战时的持续性,但是对于居住需求不高,未出现内部合院。防御流线以跑马道为主。
C型:在内部出现合院形式,是较为常见的土堡类型。C型居防合一,在土堡内部出现家族聚居的现象。防御流线开始出现内外之分,外部以跑马道为主,内部以围屋的檐廊与
贯通的合院流线结合。
(2)庄寨平面类型
D型:单独的合院。D类型庄寨几乎没有
防御性质,但区别于一般的合院式民居。D型
庄寨在合院层的最外圈设置贯通的廊道,廊
道由后通廊与檐廊组合,作用与跑马道类似。
E型:由庄墙与合院组合,是一种介于居
住与防御之间的庄寨。E型庄寨墙体上一般不
设跑马道,其内部防御流线由后通廊与檐廊
组成。
F型:由墙体,围屋,合院组成,是具有完
整防御体系的庄寨。内部防御流线以跑马道,
围屋檐廊和合院檐廊三部分组成。
通过上述六种类型得出,土堡中墙体是
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土堡中A类型的防御性
最强,B类型出现临时性的居住需求,C类型
防御与居住并存。庄寨中合院是必不可少的
构成要素,庄寨D类型几乎没有防御需求,E
类型出现不完整的防御体系,防御需求开始
出现,F类型中防御与居住并存。所以土堡在
注重其防御属性基础上逐渐加强居住属性,
而庄寨在注重其居住属性的基础上逐渐加强
防御属性。
2  空间形态演变
在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中,空间形态
的扩张以合院部分为主,围屋与墙体部分土加于
根据使用需求与交通组织形式形成不同类
型。所以在空间形态演变中需要对围屋与
墙体的类型做出划分,重点研究合院部分
的扩张方式。
2.1 围屋与墙体类型
围屋的类型主要有一字型,倒“u”型与
口字型三种(图6)。一字形常见于小型的防
御性民居中,受到宅基地限制,形式以后楼为
主。倒“u”型与口字形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倒
“u”型是前楼的空间受到限制而产生的,例
如部分民居需要空间较大的前空坪,部分民
居在前楼部分设置了上墙体跑马道的楼梯。
口字形围屋由于其贯通性,有时与墙体结合,
在二三层设置贯通式的跑马道。
跑马廊有墙上跑马廊,围屋跑马廊,檐廊
三种类型(图7)。墙上跑马廊有单独设置在
墙体上或墙体与围屋结合两种形式,交通流
线独立。围屋跑马廊类型的墙体薄或矮,墙
体上没有足够空间开辟跑马廊,所以跑马廊占
用围屋靠墙体部分的空间。檐廊形式的跑马
廊利用围屋的檐廊空间,同时通过过水廊与
主厝联系,交通联系密切。
2.2 土堡合院平面扩张
土堡合院部分的平面基本型与扩张类型
如图8。可以看出土堡合院的基本型为TB-
15-A,TB-15-B,TB-15-C三类。土堡平
面以五开间为主,七开间TB-17-A与九开间
TB-19-A是在基本型A的基础上增加开间
数量同时增加进深数。基本类型TB-15-B
图5  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平面类型
图7  跑马廊类型
建筑类型土堡
庄寨
合院空间
前堂,正堂(祖堂),后堂,书斋,厢
房,护厝,天井、春亭下堂,礼仪厅,正堂,书院,厢房,护厝,
天井
围屋空间前楼,后楼,墙屋
前楼,后楼,扶楼,辅房
墙体与碉楼角楼、跑马道、斗形方窗、竹孔门洞、寨墙、跑马廊、观察门、斗式条窗、孔
过渡/连接部分胎土,后花台,通沟,过水廊/亭
空坪,通沟,天井,过水廊/亭
表1  土堡与庄寨空间构成要素表
在永安地区出现在天井处设立春亭①的做法。土堡的大部分平面扩张类型来源于TB-15-C的一进五开间四合院,扩张方式以横向扩张为主,纵向扩张次之,出现两种特殊的扩张类型。
横向扩张的主要方式为在四合院的两侧增加通沟和护厝。TB-15-C一次横向扩张得到TB-15-CH-1,护厝与主厝间通过在通沟上设立若干过水亭连接,但是在沙县区域出现一种变异形态,在原通沟处出现偏厅与护厝主厝相连,在主厝两侧形成平行的新轴线。二次横向扩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增加护厝的进深形成双重护厝,护厝两侧开门(TB -15-C H-2);二是在左右两侧增加新的护厝(TB -25-C Z -2),用廊或通沟连接。
纵向扩张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在后侧增加后天井与后楼(TB-25-BV ),此类扩张常见于土堡后部有明显高差之时,原属于围屋部分的后楼由于地形限制向前推移。二是在后侧增加后天井与厢房(TB-25-CZ-1),常见于正厅与后楼间的空坪尺度较小之时,居住者选择增加厢房以增加使用空间同时方便雨天的通行。三是在主厝后增加一个单元的合院(TB-25-CZ-2),此类型见于宅基地充足之时的大型土堡。受到宅基地限制,土堡的纵向扩张次数仅有一次。
特殊类型的扩张受到居住者使用需求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包围式的扩张是居住者根据使用需求在原有主厝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以原主厝为中心兴建新的主厝与排屋,扩
大使用空间同时加强防御性。排厝式是以一个四合院为单元,横向排列,以中间道路为轴线镜像形成两列排厝。2.3 庄寨合院平面扩张
庄寨合院部分的平面基本型与扩张类型如图9。庄寨的基本型为ZZ-15-A,ZZ-15-B,ZZ-15-C三种,均在主厝后设置了后通廊。后通廊的设置一是为了加强交通的通达性,通过后通廊到达两侧的护厝与围屋;二是延长出檐,方便雨天通行。
横向扩张的方式是在两侧增加护厝与通沟。一次扩张时出现两种类型(ZZ-15-CH-1),一是在主厝两侧增加护厝与通沟,二是在主厝两侧增加辅房,辅房与主厝相连并用厚墙隔开,辅房是因居住者需要更多居住空间而设计的[4]。第二次扩张时出现增加护厝进深形成双重护厝,护厝两侧开门的形式(ZZ-25-BZ-2)。出现双重护厝时,部分合院护厝前部空间发生变异,形成一个较小的厅空间,一般作为书院使用。庄寨的横向扩张次数最高可达4次(ZZ-15-CZ-3)。
纵向扩张的方式有三种。较为常见的是在后侧增加后天井与厢房(ZZ-15-CV-1)或增加一个单元的合院(ZZ-25-BZ-1)。五开间的纵向扩张均在一次横向扩张的基础上进行,而七开间的纵向扩张仅少数在横向扩张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张达到二次以上的庄寨未见增加合院单元式的纵向扩张,二次以上
横向扩张的庄寨由于宅基地面积大,居住人口众多,需要大型的活动场地而非居住空间,所以此类庄寨的纵向扩张形式体现为在合院的前后增加大面积的空坪(ZZ-15-CZ-3)。3  平面空间构成原理3.1 平面构成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土堡与庄寨的空间形态演变可知,在合院式的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中,防御部分的空间构成演变主要是围屋与跑马廊类型的变化,影响整体空间构成中防御工事的完整性与有效性[5]。
而影响其空间演变与构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承担居住性的合院部分。
北山寨内部合院部分为庄寨合院的
土堡
庄寨
图6  围屋类型
一字型倒U型口字型
檐廊
围屋跑马廊墙上跑马廊
图8  土堡主体合院平面基本型与扩张类型基本型ZZ-15-A,占地面积约1845m2。竹头寨内部合院为一次扩张类型ZZ-15-BH-1,占地面积约4500m2。北山寨与竹头寨均具有完整的防御工事,其防御性质相同。在居住性上竹头寨体量更大,居住的人口更多,二者在居住需求上具有明显差异性且二者均位于白云乡,故以北山寨和竹头寨为例进行讨论(图10)。合院部分与防御部分均由单独的交通组织串联,防御部分为墙体上的跑马廊所形成的外环廊与围屋檐下空间形成的内环廊。居住部分为合院外侧的檐廊。居住性较低的北山寨,合院部分与防御部分的连接方式较为简洁,左右利用通沟,通沟上不设过水廊;前后以天井的形式连接围屋。居住性较高的竹头寨,合院左右两侧在原通沟的基础上设立了若干过水廊,过水廊的位置与合院的通廊连接,围屋空间也会随着通廊变化。而竹头寨前后的中出现了具有功能性的大面积空坪。空坪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宅基地的高差,另一方面是由于高居住性的要求,需要大面积区域解决居住者的日常活动或晒谷等功能性需求。
对居住性要求不高的防御性民居在整体的空间构成中,居住与防御部分保持相对独立的交通组织,两者间的联系空间并不具备太多功能性。随着合院部分的扩张,当居住性提高时,居住者需要统筹兼顾居住与防御,在空间构成上,两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需要更加密切,产生更多功能方面的需求,所以会加强交通联系和设立具有功能性的空间。
3.2 平面空间组合方式
庄寨合院连接围屋及墙体的方式前侧为直接连接或采用天井,后侧采用天井或尺度不大的空坪,少数采用大空坪,两侧多采用过水廊,交通流线连接紧密。土堡中多采用空坪,由于地形和围屋的不规则形状,空坪的面积较庄寨大,土堡的居住与防御空间连接较弱,多空地,除过水廊外没有明确的流线(图11)。
结语
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的平面布局区别首先体现在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上。本文将三明土堡与永泰庄寨的平面类型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分为六种类型,土堡的A,B型与
图9  庄寨主体合院平面基本型与扩张类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