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吴朋飞
【摘 要】Place Names are the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Modernization,ancient cities and national history cities will meet some question about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Place Names. Focusing on the large ancient capital of kaifeng,the paper first analyse its cultural resources,Based on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Place Nam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and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ways to the Historical Place Names protection.The research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e for other ancient capitals and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places protection.%地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化背景下古都和历史名城都会遇到历史地名继承和保护问题。以大古都开封为例,在阐述丰富地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地名问题,提出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合理对策,为其它古都和历史名城发展中的历史地名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
【年(卷),期】2011(000)009
【总页数】中国古都5页(P38-42)
【关键词】古都开封;地名;城市现代化;历史地名保护
【作 者】吴朋飞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05
地名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人们赋予各类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且具有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特有现象的功能。城市名称和城市街巷之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其形成和演变的轨迹,记录着已经消逝了的历史岁月,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
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区拆建改造,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历史地名的消亡。北京、西安、开
封等古都名城,其经济建设与历史地名保护中的矛盾尤为突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城市的软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地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说过,“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因而,自古及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可以说地名的研究源远流长。
1.1 我国地名研究源远流长
中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浩瀚文献,大量的史书、志书、韵书等古籍中不仅记载了数量众多的地名,而且对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演变以及命名规律都有阐述。如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就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渊源进行了解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载地名达2万处左右,地名渊源解释首次超过千数,释名率达6.7%。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地名渊源解释数量已达931处,释名率高出《水经注》近两倍。宋代100卷《太平寰宇记》中的地名渊源解释超过2000处,200卷的《舆地纪胜》则超过3000,假使1300卷之巨的《大元大一统志》能完整保存至今的话,则其地名渊源解释数量很可能在五六千处以上。明清时期,郭子章著有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郡县释名》,顾祖禹以个人之力完成《读史方舆纪要》,李兆洛主编完成了第一部历史地名词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清代三修《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质量最高,成了历史地名的渊薮。
1.2 建国以来的地名学研究
地名学正式作为术语是在19世纪后期,在西方语言学和测绘学的发展过程中,对地名研究兴趣激增,并开始出版地名学的专门著作,如1872年瑞士J.J.埃格利的《地名学》,1903年奥地利J.W.纳格尔的《地名学》。一些国家还相继成立了研究地名的机构,如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员会,1919年成立的英国地名常设委员会等。早期的地名学著作在探讨地名的基本性质之外,尤其注重地名语源的考证,包括根据残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来推论古代民族的分布和迁徙。J.吉耶龙(1854-1926)于1902-191
0年出版的《法兰西语言地图集》,促进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学的方向发展。1926年法国A.道扎的《地名起源和发展》,提出了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程序。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民政局、地名工作者、文史学者等非常重视地名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地名学源流》、《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等地名研究著作,就是这一成果的重要体现。
1.3 地名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外,保护地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共识。联合国非常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的多项决议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地名文化。例如,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2002年联合国第八届地名大会更是特别强调要把地名作为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并敦促有关国家采取行动,系统地收集地名,让民众更多地了解老地名对地方、区域、国家遗产和特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2007年在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24次联合国
地名专家组会议上,地名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地名文化建设,有的国家把有上百年历史的地名列为保护对象,如1999年芬兰将“地名:地方的记忆”作为欧洲遗产日的主题。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说:“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地名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水平,国家历史越悠久,地名文化越丰富。我国数量众多的古都,地名情况当比一般城市复杂得多,地名文化也极为丰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研究。因此,在当今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研究古都与名城地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2 “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地名中的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是战国魏、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的都城所在地。其中北宋都城时代,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开放的城市。现今市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历史地名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文化遗产,包括丰富的历史地名。历史上黄河对开封影响深刻,北宋建都开封时,黄河远距北流,自1127年金灭北宋后,黄河开始了700余年的南泛入淮。黄河南泛期开封城市曾7次遭灾,城市破坏严重,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大水入城,大水前39万人,大水过后只剩3万,导致了开封城的重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大水入城,使得后来开封城市街巷重修。开封古都就是在这一次次黄河水灾中,获得一次次重塑,街巷地名被历史洗礼和重组,因此留存至今的地名尤其显得凝重和珍贵。
古都开封的大小街道很多,主要呈现东西和南北走向,构成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棋盘式格局。这些街道大多历史悠久,古老典雅。明清之际形成并命名的街道居多,也有民国以后更换了名称的街道,当然也不乏宋代街道的遗迹。开封的街道和胡同有“七角八巷”和“七十二胡同”的俗称。这种说法定型于清末与民国初期。开封“七角八巷”中,“七角”指的是县角、行宫角、崔角、丁角、吴胜角、都宅角、府角。后来,“七角”中丁角和吴胜角演变成了大街,名叫丁角街和吴胜角街。“八巷”指的是双龙巷、贤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第四巷。开封“七十二胡同”,实际情况经常变化,数目并不稳定。这些胡同,有的以官署衙门命名的,以堂庙寺观命名的,以大的家族命名的,以生产作坊命名的,
以吉祥仁爱命名的,以景观物相命名的,以历史年代命名的,等等,可以说,它们是特定的社会及历史文化的显现。1990年市里普查有75条胡同,加上与胡同规模相近的小街,可以说有百余条之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