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权⼒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在多数情况下,⼜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化中⼼。可以说,都城是⼀定时期物质⽂明和精神⽂明发展⽔平的标志。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
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
夏朝阳城河南登封
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洛⾢河南洛阳
秦朝咸阳陕西咸阳
西汉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河南洛阳
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
隋唐长安陕西西安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
西夏兴庆宁夏银川
⾦朝会宁-燕京⿊龙江阿城-北京
元朝⼤都北京
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
清朝北京北京
⼆、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
古代都城⼀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流
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流洹⽔之滨。西周的镐京,地处沣⽔和渭⽔的交汇之处。这⾥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便利的经济⽂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化轴⼼带。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这局⾯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这⼀经济⽂化轴⼼带的建⽴,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事:⼀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国家的建⽴;⼆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候温和,平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带漕运⼗分困难,致使天⼦也常常不得不“逐粮⽽居”,就⾷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种游离状态。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
银川);辽的中京⼤定府(内蒙宁城县⼤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同府(今⼤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中都(今北京)。这时的国都虽处于⼀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的巨⼤活⼒,冲淡了王权的⼒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的⼤都会市场。此间,中华民族⽂化的统⼀性,没有被削弱,反⽽得到加强。各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都⽆⼀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总结的夏商周⽂化的传统精华。
⾃唐后期五代起,南⽅成为经济重⼼所在。南⽅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地区。
(4)元统⼀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的政治中⼼
北京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内蒙古⾼原三⼤地理单元的接洽处。经过辽、⾦、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处于北⽅民族⽂化交流的有利地位。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化的⽀持,南北⼤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问题。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页。南北经济⽂化重⼼及南北⼤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带。特别是明朝将南京也定为都城或陪都,体现了这⼀时期都城地理格局的总特点。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争的背景下产⽣的。明北京,也与民族⽃争的背景分不开。
三、中国古代六⼤古都及其当时的名称
六⼤古都当时的名称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
开封魏国(⼤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
北京燕国(蓟);辽(南京);⾦(中都);元(⼤都);明、清(北京)
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
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1、西安
西安成为王朝的都城最早是在西周时期,汉唐时代称之为“长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前期的的⿍盛王朝均定都于此。这与当时经济重⼼在西北地区的状况是相适应的。此后,随着经济重⼼的东移南迁和⾃然环境的变化,西安渐渐丧失了都城的地位
城的地位
2、北京
北京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直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当时称为“蓟”。此后,北京⼀直是北⽅的军事重镇,其名称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隋朝时称为涿郡,唐朝时称为范阳,北宋时期宋朝称为幽州,辽朝则称为“南京”。⾦朝建⽴后,为加强对南部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于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作为中原王朝都城的开始。元朝建⽴以后,在1271年,定都燕京,改名为⼤都,北京在这时第⼀次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都城,元朝以后,明清两代均定都于北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京的基本轮廓布局就是建⽴于明朝
3、南京
南京成为都城开始于三国时代的吴国,此后东晋和南朝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定都,所以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在东晋和南朝时期,南京称为建康;明朝建⽴前期,即明太祖朱元璋和建⽂帝时期,明朝定
都于南京。明成祖即位后,出于加强北部边防的考虑,才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依然为南⽅重镇,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异常重要。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历史事件均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复习中尤其要注意到这⼀点。具体事例如下: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个不平等条约即签订于南京城下
(2)太平天国⾰命时期,定都于南京,改名为天京,建⽴起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农民⾰命政权
(3)⾟亥⾰命时期,孙中⼭在南京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定都于南京
(4)蒋介⽯发动反⾰命后,建⽴南京国民政府
(5)抗⽇战争时期,⽇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骇⼈听闻的南京⼤屠杀
(6)解放战争时期,⼈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四、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哪个区域?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北⽅的黄河流域,⼏个⼤⼀统的朝代都是如此。主要原因如下:这⾥是华夏族起源的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平⾼;这⾥处
于全国的中⼼,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汉族政权在历史上时常受到北⽅少数民族的袭扰,为了加强防御⼒量
中国古都五、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古代有多次迁都,导致迁都的原因⼤致有以下⼏点:因为战乱,原来的都城受到战⽕的破坏,如东周迁都洛⾢;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原都城失陷,⽆⼒收复,如南宋定都临安;为了便利向汉族学习,如北魏孝⽂帝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和全国的控制,如元朝定都⼤都;为加强北⽅的防御⼒量⽽迁都,如明朝迁都北京。
中国古代的迁都,除明朝以外,迁都的基本特点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迁移,尤其是向南迁移使政治中⼼对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充分体现出来
附: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今河南洛阳);(3)公元494年,北魏孝⽂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西⼤同)迁到洛阳;
(4)1141年宋⾦议和以后,⾦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迁到燕京,改名⼤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夺取了辽东⼤⽚⼟地后,1618年努尔哈⾚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1644年,清军⼊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
1、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地⽐较肥沃,⾃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起来,⽆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产,都会⽐现在的情况要好。
(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盾。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活。奴⾪和奴⾪主之间的阶级⽭盾⼗分尖锐,奴⾪们不堪忍受折磨⼤批逃亡。⽽迁都以后,⼀
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盾就可以得到⼀定的缓和。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
(3)通过迁都镇压异⼰,巩固王位。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膨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是商王的惯⽤措施。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主要来⾃贵族,盘庚利⽤“天命”和“先王”两⾯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步强调,不管与商王⾎缘关系的远近,遭罪者处死,⽴功便封赏。
(4)有些⼩国和少数民族起来反叛,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的攻击,都城⽐较安全,外部的⼲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2、周平王迁都洛⾢的原因
(1)原来的都城镐京,经⽝戎之乱后,残破狼藉。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戎攻破镐京,经⼤肆掠夺后,⼀⽚狼藉,⽆以成都。
(2)为避开⽝戎,摆脱困境。镐京已处于西北戎⼈的威胁之下,⽽周朝兵⼒⼜不强,迁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的侵袭。
3、北魏孝⽂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北⽅少数民族的侵扰。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于北⽅,既易受到北⽅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对整个北⽅的军事控制,同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2)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平城地⽅寒瘠,虽然从398年定都平城⾄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产量远不够供应军需和不能满⾜都城⼈⼝的需要,再加上⽆⽔路漕运之便,从外⾯运⼊粮⾷也困难,要解决粮⾷问题,就需要迁到农业发达、运输⽅便的地区。(3)从政治上来看,⼀⽅⾯为了镇压中原地区⽇益频繁的武装;另⼀⽅⾯为了实现统⼀全国⼤业的需要;再⼀⽅⾯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尤其是尽快摆脱已故冯太后的阴影,不让冯太后的势⼒继续左右政局。
(4)从⽂化上来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的局部统⼀,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的。(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业之所,也是汉⽂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巩固前期改⾰的成果,还有利于进⼀步推⾏深层次的改⾰。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孝⽂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在加上当时的洛阳
4、⾦迁都燕京的原因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太祖之孙,宗⼲的第⼆⼦。⾦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驸马等⼈发动宫廷,在宫殿刺杀了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继位后,为巩固政权,进⼀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进⾏了⼀系列激烈的政治改⾰。为统⼀江南,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化,便将⾦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代史上的“海陵南迁”。贞元元年(1153)三⽉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
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代史上的“海陵南迁”。贞元元年(1153)三⽉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兴,汴京为南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宁城)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同府(今⼭西⼤同),北京作为全国⾸都即从⾦代开始。
(1)⾦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河——⼤散关为界,占有中国北部的疆⼟,所辖地域⼴袤,⽽⾸都却偏于东北⼀隅,物资运输与公⽂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旅,致使政令⽆法及时畅达内外。
(2)海陵王为了确保⾃⼰的皇位。海陵王完颜亮杀兄(即⾦熙宗)夺得皇位,⽽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街巷,⽆不留有⾦熙宗风⾏君主制的痕迹,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极容易形成⼀呼百应的政治⽓候,给海陵王带来灭顶之灾。因⽽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
的过程来达到完全解除⼥真皇族的组合⼒与反抗⼒,来确保皇位。
5、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的原因
(1)为了削弱反对派的势⼒,摆脱反对派的牵制。⼀⽅⾯,忽必烈即位为⼤汗,并未按蒙古惯例,经“库⾥尔台⼤会”推举,⽽是凭实⼒⾃⽴,很多贵族不拥护他。另⼀⽅⾯,忽必烈⾃1251年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地区的特点,重⽤汉⼈,实⾏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发动过武装叛乱。他决定以迁都来削弱反对派的势⼒,摆脱反对派的牵制。
(2)统⼀全国的需要。当时在中国北⽅,从⾦国⼿中夺得的疆⼟需要就近统治,在中国南⽅,对南宋政权尚有待于征服。
(3)燕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燕不可。”可见,燕京的地势⽔⼟,远胜于蒙古草原。
6、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上下百⼗,⽽居庸、紫荆、⼭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2)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建⽂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亲信、势⼒也⼤多集于此地。迁都北京可以摆脱南京反对派旧⾂的牵制。
(3)为了加强北⽅的军事防御⼒量。当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给明朝造成最⼤的威胁。以南京为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卷⼟重来的严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北京地处北⽅咽喉要地。迁都北京,实
⾏“天⼦戍边”,既可以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和抗击,⼜可以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7、努尔哈⾚迁都沈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沈阳在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重要,“沈阳四通⼋达之处,西征⼤明从都⼉⿐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可⾄,南征朝鲜⾃清河路可进”。
(2)从经济上来看,沈阳及附近能够满⾜都城⼈⼝的需要。“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顺流⽽下,材⽊不可胜⽤,出游打猎⼭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3)从军事上来看,当时辽东、辽西形势严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被迫迁都沈阳。努尔哈⾚占据辽东之后,后⾦的⼋旗军民随之移居此地,与当地汉族杂居。辽东汉民逃亡、抗争、持续不断。明朝军队袁崇焕等将的率领下
也“将兴师⼤举”,同时边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机⽽动。这些都对努尔哈⾚构成极⼤的威胁。
8、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燕为“京都之⾸选”已成不刊之论,时⼈皆称京师“诚万古帝王之都”。
(2)实现统⼀全国的⼤业。
(3)巩固统治的需要。总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与⾦、明、元⼤体相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