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_吴庆洲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主任、教授、博导(广州,510641)* “建筑与文化”1996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太阳崇拜与中国古代建筑
*
吴 庆 洲
提要 论及良渚文化的寺墩古城之布局及意象的太阳崇拜内涵,认为后世的明堂、周王城制度均以之为文化渊源,在布局、意象上一脉相承。论述了太阳崇拜、祖先崇拜、天帝崇拜、北辰崇拜、太极崇拜的融合为一,太阳崇拜通过融合的形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历代帝都宫阙,则是一曲曲太阳神的颂歌。
关键词 太阳崇拜 明堂 王城 祖先崇拜 意象
ABSTRAC T  This paper sta rts with the sun w o rship in remo te antiquity of China,discussing the pla n,idea and intensio n o f sun w or ship of Shidun T ow n o f a ncient Liang zhu cultur e ,and draw s the co nclusion tha t Mingta ng and the ca pital planning sy stem of Zho u dy na sty w ere inhe rited fr om this culture .It fur therly expo unds ho w the sun wo rship conbined w ith a ncestra l w or ship,th
e g od wo rship,the po la ris w or ship and the taiji w o rship and per-meated into the ba se st ruc ture of Chinese tr aditio na l cultur e,and becomes or ga nic par ts o f Chinese tr aditio nal ar-chitectura l culture ,a nd the ca pitals a nd pa laces of Chinese histo ric dynasties ,being bea utiful o des o f the sun .
KEY WORDS  Sun w o rship, M ing tang , Capital city , Ancestral wo r ship, Idea a nd intensio n
一 中国远古的太阳崇拜
在古代,太阳崇拜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中国远古的史前社会也盛行太阳崇拜,且太阳神是最高的天神。
《诗经》、《书经》中常见昊天、皇天、昊天上帝、皇天上帝,其意均指光明的天神,即太阳神。我们中华民族为炎、黄的子孙,而“炎帝者,太阳也”(《白虎通·五行》),即炎帝为太阳神。“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德施四季。”(《风俗通》引《尚书大传》)黄帝正是德施四季之光帝,即太阳神。
汉代郊祭之五帝,东方为春帝太昊,南方为夏帝炎帝,中央为季夏帝黄帝,西方为秋帝少昊,北方为冬帝颛顼。炎、黄二帝均为太阳神。昊字从天从日,均训日之光明,故太昊即大太阳神,少昊即小太
阳神。颛顼号高阳,即高高在上的太阳,也是太阳神。故可知,五帝乃五方之太阳神[1]。中华民族以炎、黄为祖,表明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合一。
在远古的东夷族的太昊氏和少昊氏,都是崇拜太阳的民族。少昊氏以凤鸟和太阳为图腾。近年考古发现的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纹以及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阳鸟就是证据。
二 良渚文化的寺墩古城
考古发掘的新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资料,江苏省武进县寺墩古城的发现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对寺墩遗址的新的认识,已基本确定其为面积约90万m 2的良渚文化的古城古国。其布局以直径一百多米、高二十多米的人工堆筑的祭坛为中心,周围有一圈圆角方形的河道(内城河)环绕,内城河外围是一周人工堆筑的王室贵族墓地,墓地的外围是较低的平地(居住区),居住区的外围又有一周河道环绕。祭坛的正北部位现有一条河道连通内、外两周城河,正东部位经钻探也有一条河道连通内、外两周城河,正南部位的迹象表明也有同样的河道,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推断出,祭坛的正西部位同样有河道连通内、外两周城河。这四条河道,将墓地和居住区分成四部分。”
“将寺墩遗址的布局结构与玉琮的制作一对照,便会发现两者极为相似。俯视玉琮,中间的圆孔便是寺
墩祭坛的圆形,射部的横截面呈圆角方形,便是内城河,四角的折角形凸面便是四个墓地,玉琮四个面上的竖槽正是祭坛东、南、西、北四面连通内、外两周城河的河道。如果将玉琮上端射部固定不动,而将四面展开,恰如寺墩遗址的总平面图,玉琮下端的射部,则以外城河的东南部和西南部略微内收来表示。”
由上可知,寺墩古城的布局就是一个大琮。而且,浙江余杭县莫角山遗址(其西北角为著名的反山墓地)的总体布局,同样是玉琮的外形[2]。
张光直先生[3]认为:“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柱子
43
新建筑  1997.2 
1 寺墩古城2 寺墩遗址玉琮3 汉明堂4 周王城制度
中国古都就是天地柱。在许多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
张光直先生的见解是精辟的。玉琮是一个宇宙的象征物,而寺墩古城的布局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在古城的中央是一方形的台地,方台的中心是圆台形的高坛,正十字形的道路在中心交叉,因而高坛乃大地之中心,象征着神话中的宇宙山昆仑山,昆仑的本义是圆。“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西经》)由昆仑山可见到百神。昆仑山居世界之中央,是上帝之下都。因此,寺墩古城的构图布局,正象征了古人心目中的宇宙。
昆仑山象征着女性和母体,具有创生的能力。神话中,西王母掌握不死之药,它是女性生育能力的象征。昆仑既是日落之山,又是月落之山,太阳和月亮在耗尽一天的生命之后,都要去西方寻生命之源。日、月不断地回到母体中,并从母体中再生出来,是太阳和月亮得以日复一日运行的始因[4]。因此,墓地靠着昆仑山,象征灵魂回归母体得以再生。
中心十字相交 的符号是太阳神的象征,这在亚述、印度以及中国古代都是如此。中国古代的“甲”字,其基本形状作“十”,有时则外再加方框,即呈“田”状。丁山先生认为,“田”即是太阳神[5]。如此说成立,则寺墩古城平面乃太阳宇宙王国之象征。证之于东汉、西汉的明堂图,除明堂外环以水,以及南边东
、西两角为直角外,实大同而小异。明堂即太阳堂,叶舒宪先生[6]已作了详细的阐释。因此,寺墩古城布局是太阳王国之象征,是太阳崇拜文化之载体。
良渚文化是古代东夷族的文化,少昊氏以凤鸟和太阳为图腾,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商为东夷族之后裔,也以太阳和鸟为图腾。这种十字形的太阳符号,在商代大墓的平面中常可见到。
周承商制,周代的王城制度是与寺墩古城的平面一脉相承的。周代的王城制度虽是“旁三门”,但中心的两条中轴线相交形成的十字形仍是
十分显著的。这种形制一直影响到明清紫禁城。其源实肇始公元前279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古城。
三 太阳神与北辰、太极的合一
前面讲过,中国人古代崇拜的五帝是五方太阳神。随着秦统一中国,汉承秦制。《史记·天宫书》中,以北极为尊:“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中宫即紫宫,天极星即北极星。我国古代文化中心在北半球的黄河中游,天象以北极星为中,故名之中宫、紫宫、天枢,是天帝太一所居之地。《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种择中思想,远在约4800年前的寺墩古城中已经出现。北极星居北中国上天之中,天帝之中宫非此莫属。孔子论德政可得民心,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太一原是楚人崇拜的东皇太一,为日神。汉高祖刘邦为楚人,统一天下后,东皇太一就由地方太阳神升到最高天神的地位。《汉书·郊祀志》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这样,五方太阳神——五帝就成为太一的辅佐。太一居中宫北极星,所以太阳神太一又与北极神合一。
《周易》中,太极乃派生万物之本源,在哲学中至关重要。儒家因而把太极视为北辰。东汉马融《周易正义》云:“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
因此,到汉代,楚人崇拜的太阳神居于天帝之位,受到神、人的共同膜拜,而且太一神又与北辰、太极合而为一,在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在汉代以后,太阳神的崇拜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潜意识结构,即所谓民族集体无意识。许多人崇拜天帝,并不知天帝乃太阳神的化身。故《史记·天官书》云:“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索隐:“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宫也。”我们知道,三光指日、月、星,天帝乃太阳神,天
44  1997.2
  新建筑
帝南宫应为日神之廷。可见,在汉代,太阳神崇拜已转变为天帝崇拜,以天帝崇拜、北辰崇拜、太极崇拜的形式延续下来。这也就是汉儒不解“明堂”乃“太阳堂”的原因。
四 历代帝都宫阙:一曲曲日神颂歌
历代帝王法地象天,规划建设帝都宫阙,先是将人间社会倒影天上,创造了以天帝太一为中心,以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为主干的天上诸神体系和星宿世界,又以之为模本塑造国都和宫室[7]。
越国都城由范蠡所筑,“拟法于紫宫”。
秦始皇“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
汉长安城“北为北斗形”,呼为斗城。张衡《西京赋》曰:“览秦制,跨周法,正紫微于未央。(注:辛氏《三秦记》曰:未央宫一名紫微宫。)”班固《西都赋》曰:“其宫室也,体象天地,经纬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注:《七略》曰:明堂之制,内有太室,象紫微。南出明堂,象太微。)”(《历代宅京记》卷四)
东晋孝武宁康二年(374年)起太极殿。(《历代宅京记》卷十三)
北魏时,“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历代宅京记》卷八)南朝陈高祖“永定二年秋七月,起太极殿”。(《陈书·高祖本纪》)
唐代将隋“大兴宫”改名“太极宫”,有“宫城居北辰之位,众星模之”之意象。唐长安西内为太极宫,东内为大明宫,“大明”即太阳也。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建乾元殿,“乾元”即阳之精,太阳也。后武则天改为明堂,即太阳堂。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明皇即太阳神。
北宋宫城正殿也称为乾元殿,宋“皇佑初,始行明堂之礼”。
元宫城居太微垣之位。元大都正南门名丽正门,宫城正殿为大明殿,即太阳殿。
明清紫禁城居紫微垣之位。明代的明,即日月光明之意,“大明”即太阳。
由上可知,历代帝都宫阙都居于正中之位,融太阳崇拜、祖先崇拜、天帝崇拜、太极崇拜、北辰崇拜为一体,无论布局、命名还是意象上,都是一曲曲太阳崇拜的颂歌。当然,其目的除颂扬天帝太阳神之外,也是颂扬天帝之子,人间的小太阳,即所谓“明皇”、“明君”。
五 结语
太阳崇拜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埃及的金字塔和方尖碑、印加的金字塔庙、英国史前的石环、印第安的羽蛇金字塔都是太阳崇拜文化的产物。中国的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天帝崇拜、太极崇拜、北辰崇拜合为一体,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角落,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若隐若现,若暗若明,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闪射出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杨希枚.中国古代太阳崇拜研究.见: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38~783
2 车广锦.玉琮与寺墩遗址.中国文物报,1995.12.31(3)
3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4 吕 微.“昆仑”语义释源.见: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498~508
5 芮传明,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 吴庆洲.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华中建筑,1996(2):31~40
收稿日期 1996-06-17
责任编辑 张光辉
(上接第15页)
然后用竹竿、绳索等纵横交织形成网状棚架,供植物生长攀援。棚架高度以2m左右为宜,可方便居民在荫棚下休闲。棚架可覆盖全部屋面,亦可仅在顶层主要使用房间如卧室、起居厅等对应的屋面部分搭设,以重点保证主要使用房间的夏季防晒隔热效果。冬季无种植时尚可将棚架拆收,以免光秃的棚架影响建筑立面观瞻。
(3)选择植物。以叶面较大且枝叶藤蔓稠密的攀援类植物如葡萄、丝瓜、葫芦、牵牛花、金银花、常春藤、扁豆等为主,使之沿棚架攀援生长,形成绿
荫棚,起到对屋顶防晒隔热功效;同时
也可间种其他花木以增强观赏效果。
2 特点
(1)棚架式屋顶绿化对屋顶大面
积梁板结构不产生太大影响。尤其适
宜于一般预制钢筋混凝土多孔板的普
通住宅建筑采用。
(2)屋面防水及排水构造设计和
施工,与普通上人平屋面相同而不增
加设计施工难度。种植池作为女儿墙
的一部分还可起到压顶作用。
(3)既能使屋顶大面积绿化,又不
妨碍顶层居民在屋顶的休闲活动。
(4)棚架式绿化种植类似于阳台
盆栽种植,园艺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简
便易行。因其对顶层居民有明显的防
晒隔热效益,住户,尤其是顶层住户参
与绿化的积极性必然较高。
推广屋顶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
一个不应忽视的内容。各种屋顶绿化
形式应根据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灵活
采用,而棚架式绿化则适合于在普通
多层住宅建筑中推广,值得重视。□
收稿日期 1995—12—12
责任编辑 杨小复
45
新建筑  1997.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