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5篇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
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2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
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