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现状分析
元代开凿的大运河会通河段穿城而过,沟通了济水和御河,给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和富庶,聊城的运河文化也随着运河的开通而走过了一段从繁荣到衰落的发展过程。而光岳楼作为聊城标志性的古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聊城运河文化发展的标本。本文着重分析了聊城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现状。
标签:聊城光岳楼;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现状
1 国内大运河文化现状
(1)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使命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宋或明清盛世,自天空俯瞰神州大地,一定会被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的、蜿蜒的“人工巨龙”深深震撼:一条是横亘东西,冷峻深沉的万里长城;另一条则是连贯南北、轴舻千里的大运河。一撇一捺,一刚一柔,形成中国“人”!
(2)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历程
聊城旅游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纵观大运河的历史与发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军事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王国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争霸中原,为了解决军事物资及时补给等问题,从扬州附近开挖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水,形成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段。
第二个时代,是漕运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中华帝国的运河,也是运河昔日最辉煌的时期。到了元代,运河截弯取直,里程大大缩短,运河成为南粮北运的大动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线。
第三个时代,是文化时代,这时的大运河是世界的运河。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现代价值的核心与灵魂就是文化价值。
(3)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探究
基于以上对大运河文化的阐释,大运河文化带即是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束(航运、高速、高铁等)为基础,以
沿线城镇为发展主体,集遗产与生态保护、展示与爱国教育、创意与休闲游憩、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带状功能区域。
(4)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如何梳理好大运河庞杂而分散的文化资源,弄清文化“家底”,为研究、规划、监测、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