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消费观.
一、传统的消费观
(一)、中国人看重物质效用,不重视精神消费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从这句俗语就能看出中国人的消费观的特点来,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实在,花钱花得踏实,买东西讲究物美价廉,从来不买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中国人一有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吃得好一点,在传统意识里,中国人认为吃得好便是最大幸福。
(二)注重储蓄,克勤克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储蓄的民族,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民族忧患意识特别强的缘故,人们总是把大部分的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贫穷也是注重储蓄的另一个原因,中国人有一种道德观,普遍认为大手大脚地花钱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而勤俭节约则被看成是道德高尚,受到尊敬和赞美。
(三)炫耀性消费受到鄙夷
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创造的一个名词,它是指人们购买某些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引起别人的妒忌,从中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夸奖,从而得到虚荣的满足。他指出,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者较高社会地位。虚荣是一个贬义词,尤其在中国,虚荣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字眼,
(四)愚昧性消费占一定比重(迷信风水、气功、药物等等)
哈耶克指出,愚昧性是人类最根本的属性,愚昧性体现在西方社会,主要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历史上看,教会利用人的愚昧性统治了人们的思想,进而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对官大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直到今天,西方教会仍然有广大的经济来源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西方许多著名的大学多为教会办的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就是教会办大学。西方民众的愚昧性消费主要根宗教有关,比如捐钱给教会、花巨资千里迢迢到宗教圣地朝拜等,另外,各种在西方也比较盛行,的根本目标就是利用人的愚昧性敛财,西方民众信仰者也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献给了教主。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在历史上并未形成鲜明的宗教传统,虽然外来的佛教,以及本土产生的道教都有比较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总的来看,中国真正信仰这两种宗教的信徒在整
个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不是很大。
中国人的愚昧性主要体现在其迷信思想上,中国人在迷信上所花费的金钱其实占据一定比例,中国人的迷信消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医学和补品的迷信。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医学的绝对信任和崇拜,尤其是把中医看成是神圣的学问,中国人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购买药品和补品上,大多数没有疾病的健康人也热衷于吃补品。许多著名医院的医生们也利用人们的愚昧心理,当起了卖药急先锋,许多医生挂着名医、专家的头衔跑到街头卖药吃回扣。比如当年的三株口服液风行全国,许多医学专家也为其树立威信,人们把它当成灵丹妙药争相购买服用,直到后来出现服用者中毒现象,三株口服液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再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收礼只收脑白金”,难道这世间真的存在“脑白金”?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上,中国人吃东西特别注重食物的营养和药用功效,而对食物好吃程度却经常忽略。中国人信奉吃什么补什么,结果,尽管许多东西难以下咽,中国人还是吃得津津有味,比如苦瓜呀、动物的内脏呀。再有就是,中国人迷信野生的东西有营养,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吃野味,广东人在这方面最为严重,广东的野味市场最为发达,广东人认为,野生动物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补品,
只要是山里的东西,广东人几乎什么都吃,蛇、青蛙、王八、穿山甲、猴子等等都成了他们的美味佳肴。另外,中国的四大名菜,海参、燕窝、鲍鱼、鱼翅,价格非常昂贵,有一口鲍鱼一两金之说,然而到了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对这几样东西研究后发现,他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而据厨师解释,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口味,以鲍鱼为例,鲍鱼本身没有任何味道,就像白开水一样,其全部全味道都是调味品调出来的。中国人之所以把四大名菜当成珍宝,完全是出于一种迷信心理,以燕窝为例,燕窝说白了就是鸟巢,外国人反以燕窝这个词的时候就直接把它翻译成可以吃的鸟巢。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燕窝的营养价值跟鸡蛋差不多,而中国人却以为燕子遨游天际,取日月之精华,筑巢于深山灵洞,燕窝自然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因此,本来没有任何价值的燕窝竟然贵比黄金。外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吃这些东西,但是他们却了解到了这些东西贵比黄金,于是他们也投入到生产四大名菜的行列中来,比如大量捕杀鲨鱼,割下翅来加工后卖给中国人。现在,中国的许多富人大量消费这些东西,一方面出于迷信它们的功效,另一方面处于一种炫耀的心理。
2、传统迷信方面的消费。中国人喜欢看风水,注重阴宅阳宅的建筑,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建筑坟墓以及住宅的风水问题上。中国人信天命,相信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尤
其是中国农民,每年都要花费一部分的钱用在看相算命求护身符上,结束后,中国农村的寺庙死灰复燃,人们风起云涌地捐钱捐物盖了大量的寺庙,这些消费,属于愚昧性消费。甚至城市居民也有不少人在这些方面花费大量的金钱,许多城里人跑到郊区的寺庙里烧香拜佛,花巨资求护身符、平安符,人们出去旅行,也经常在财神庙里烧烧香,放放鞭炮,以及捐款,以图财运亨通,这都属于愚昧性消费。
3、对民众也有一定影响。法在取缔之前,在中国大陆拥有上亿个信徒,这个体真是可怕之极,这意味着,每个信徒给教主一块钱,那他将成为亿万富翁,事实上远不止这个数,法通过发行书本、录像带、光盘、办培训班等大肆敛财,《转》这本书在信徒当中人手一本,法利用人的愚昧性,鼓吹大法有包治百病等功效,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而信徒们在练功方面的花费决不是一个小数目, 许多信徒为了练功甚至走到了秦家当产的地步,可见,人们在上的花费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愚昧性消费。
4、宗教消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鼓励信教,并规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部的信教,中国的宗教成不了大气候,但即使是小打小闹,其影响也不容忽视。到北京西山八大处看看,每天都有大批的香客和信徒来朝拜,中国的每一处名胜古迹几乎都有佛教或道教
的“办事处”,这些“办事处”每天都能获得为数不少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的捐赠。宗教信徒自不必说,许多信徒也经常花费金钱在宗教上。可见,宗教消费这种愚昧性消费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定位。
(五) 传统项目消费大(婚礼丧葬搬新家生孩子等)
(六)消费过程中维权意识弱
二、消费观的转变
中国名菜(一)炫耀性消费逐渐兴起
(二)精神消费受重视
(三)储蓄观念变化 消费更受重视
(四)陈规陋习的消费有所减少
(五)消费者意识的形成和深化
三、中国第三产业的某些特点
(一)服务业质量低劣
(二)地下产业发达
(三)价格昂贵,价格与质量极不相符
中国古代的三种消费观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以颜渊的身份本不应享有厚葬的待遇。
仁义:等级消费的道德约束
孔子认为对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的追求是人的自发欲望,这种欲望及其追求当然不符合“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由此,孔子一方面主张确立社会的等级占有与等级消费秩序,对个人的物质欲望和消费行为作必要的强制性规范;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道德约束。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论语·里仁》。)“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简言之,即道德高尚的人。“仁”被孔子誉为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道德约束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对仁义的追求,抑制自身的自发欲望,并使自己的行为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相一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把人的消费行为与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认为合于义,至乎礼,虽苦亦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大力颂扬安贫乐道的“颜回精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孔子认为最有仁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论语·雍也》。)颜回虽有仁德,但无爵位,无官职,因而只能蜇居陋巷,贫苦度日。孔子认为颜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自觉恪守“礼”的等级名分,处贫贱不求富贵,不图享受,安贫乐道。
显然,以道德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注:《
论语·学而》。)“君子”兼有道德与阶级的双重含义。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该以仁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等级消费秩序。并以此来影响社会风气,教化民众。此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论语·颜渊》。)。
宁俭:等级消费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强调等级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消费行为主张“宁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注:《论语·八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奢不光是经济上支出多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奢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使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力,从而破坏“礼”的等级消费规范。而俭则不然,俭虽然不免显得寒伧,但它体现了消费行为上的道德约束,因而更符合“礼”的等级消费规范。
从“宁俭”出发,孔子赞成俭朴的消费方式。“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注:《论语·子罕》。)孔子对其学生仲由衣着俭朴而不以为耻表示首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注:《论语·子罕》。)孔子认为礼帽改用丝料来织比较省俭,大家这样作,他也同意。当然,这种俭是有限度的。如前所述,过分节
俭也会损害“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因而,俭只是在等级消费规范下适当俭朴些,而不是有失身份的吝啬与寒酸。否则,过犹不及亦不合“礼”的本意。这一点孔子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消费方式很能说明问题。
在等级消费规范上,俭与奢的区别是相对的。统治者的所谓俭,对于被统治者来说是奢。反之,下层人民的奢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是俭。因而,奢与俭是相对的,它只能在同一社会等级的消费行为中作横向比较。俭的意义亦不在于缩小不同阶级与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而在于调节与维护社会等级消费秩序。
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老子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甚至于实行原始耕作状态下的低消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