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材料作文解析与例文点评
南京⼤屠杀死难者公祭⽇材料作⽂解析与例⽂点评
李从兴李建芹安东之⼦【原题回放】
阅读下⾯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今天,12⽉13⽇,是南京⼤屠杀82周年纪念⽇;也是中国以⽴法形式确⽴南京⼤屠杀死难者公祭⽇以来的第六个国家公祭⽇。
近⽇,两名男⼦⾝穿⽇本军服在南京紫⾦⼭抗⽇守军碉堡前摆造型拍照,他们头戴侵华⽇军军帽,其中⼀男⼦⼿持军⼑,另⼀⼈拿着带刺⼑的步,上⾯绑着⽇本“武运长久”军旗。
⼆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多设⽴国家级哀悼⽇。⽤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
读了以上材料,你产⽣了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篇议论⽂,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题⽬⾃拟,⽴意⾃定,800字以上,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
材料共有三部分组成,第⼀部分指出12⽉13⽇是南京⼤屠杀82周年的纪念⽇,同时也是我国第六个国家公祭⽇。第⼆部分描述两名男⼦的表现,即公祭⽇前后在南京紫⾦⼭抗⽇守军碉堡前装扮“⽇军”拍照留念。第三部分指出⼆战后,主要参战国⼤多设⽴公祭⽇,并指出公祭⽇的主要意义在于祭奠死者,增强历史灾难记忆,三则材料统⼀指向国家公祭⽇。因此,⽂章⽴意不难确定:公祭⽇的确⽴、公祭的⽬的意义以及对待公祭的⾏为。⽴意不难,但此⽂章要想写出⽔平却也不易,不能仅停留于对过去的回忆,⼀味沉浸在悲痛之中,亦不能⼀味谴责⽇本暴⾏,肆意渲染公祭,应站在历史的⾼度,体现其纵深感和厚重感并兼具当下的现实意义。南京大屠杀是什么时候
【佳作赏析⼀】
公祭为何,何以公祭
曲阳县永宁中学 19级5班⽜⼦轩
公祭前后,紫⾦⼭下,碉堡⾯前,⼀⼈持⼑,⼀⼈拿,⾝穿⽇服,头戴⽇帽,“武运长存”随风飘扬……眼前的⼀幕,不仅让我们深思:公祭为何?何以公祭?【⾸段引⽤材料直接点题:公祭为何?何以公祭?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同时,对材料的剪裁与组合充分体现其语⾔功底。】
82年前的南京城,⾎⾬腥风,侵华⽇军灭绝⼈性,肆意⾎戮⽣灵,30万同胞成了游戏以及所谓的“⽇军
阵亡”战⼠的祭品,那⼀刻,草⽊含悲,⼭河垂泪……“国⾏公祭,法⽴典章。铸滋宝⿍,祀我国殇”是为公祭之初衷,“永⽮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是为公祭之⽬标。【对公祭⽇的由来即“公祭为何”进⾏阐述。其中对于历史的回顾庄重典雅、极具浓厚的悲伤意味,⽽引⽤公祭⿍铭⽂则提升了论证的⼒度。】
然⽽再和谐的乐章也有不和谐⾳符的存在,部分⼈竟将⽆知当个性,以丑为美,竟借助愚蠢的⾏为吸眼球,博出位:两名男⼦遗址前的拍照留念,“拎不清”公司⽆下限将“慰安妇”的图⽚娱乐化,更有年轻⼈对历史⼀⽆所知,却对“双⼗⼆”⽿熟能详,记忆深刻……诸如此类的⾏为,怎能不让⼈痛⼼?【本段运⽤⽐喻及⼤量事例从反⾯进⾏论证,指出当下不和谐的公祭⾏为:部分⼈对历史的遗忘与漠视。】
长江河畔,⼀盏盏烛光的照亮;纪念馆前,⼀个个花圈的寄送;⼴场上,⼀场场默哀的开展……都是对逝者的尊重,对历史的铭记。然⽽公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为了唤起⼈们对美好、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公祭,铭记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量,是为了保持清醒,砥砺前⾏。【承接上段论证“何以公祭”。运⽤排⽐句式进⾏情景再现,论证正确的公祭⾏为是对逝者的尊重、对历史的铭记,并指出公祭⾏为的意义,与上⽂形成鲜明的对⽐。】
公祭需要正义、忠诚。⼆战后,诸多国家设⽴公祭⽇,祭奠死者,增强历史灾难的记忆,对此,有⼈竟然对在南京阵亡的千余名“英灵”举⾏声势浩⼤的“公祭”,使⼈⼤跌眼镜,⽽对其历史上⽆耻⾏径竟只
字未提,甚⾄⿎吹“捏造的历史还要去哀悼”“没有的还能年年去说”……这是对正义的⽆视,对忠诚的藐视!作为施暴者,或许可以假装忘记,粉饰过去,作为亲历暴⾏的受难者,怎能置若罔闻,戏说历史?让我们内⼼的正义发声,满怀勇⽓与敬畏,忠于历史,忠于祖国,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南京上空飘荡的30万同胞的冤魂!【本段从思想意识⾓度继续论证“何以公祭”。视⾓从国外到国
有如此,才能对得起南京上空飘荡的30万同胞的冤魂!【本段从思想意识⾓度继续论证“何以公祭”。视⾓从国外到国内,通过⾝份的不同——施暴者与受难者,论证公祭需要正义、忠诚。】
愈是太平盛世,愈要不忘国耻伤痛。此刻的岁⽉静好,曾经的苦难渐⾏渐远,历史的记忆也渐趋模糊,但请时刻谨记:碉堡下的拍摄,不是荣光,⽽是感伤,“武运长存”不是信仰,⽽是耻辱!【回扣材料指出当前太平盛世,我们愈要不忘国耻伤痛。对偶句式,⼯整匀称、节奏鲜明,印象深刻。】
82年前,草⽊含悲,⼭河垂泪,82年后,钟⼭魏巍,⼤江茫茫。即使如今阳光普照,也勿忘曾经的⿊暗沉沉!公祭之⽇,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祈愿和平,继往开来!【末段运⽤诗化的语⾔进⾏前后对⽐,呼吁和平时代公祭之⽇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祈愿和平!】
【佳作赏析⼆】
历史回响应永记于⼼
河北正定中学 18级21班刘⽻彤
“爱国⾼于⼀切”,德国著名⾳乐家肖邦如是说,但不知有多少⼈对此不屑⼀顾,为博眼球,穿上⽇本军服,在抗⽇守军碉堡前摆造型拍照——这是何等的荒唐事!历史不得遗忘,国难不得娱乐,那座名为“历史”的⽼城应永驻于⼼。【材料与名⾔形成对⽐,突出其荒唐性,顺势提出中⼼论点“历史不得遗忘,国难不得娱乐,那座名为“历史”的⽼城应永驻于⼼。”同时点题“历史回响应永记于⼼”。】
南京——⼀座已被新时代的荣光洗涤浸润过的城市,但在它坚硬⼤地的三尺之下,仍回荡着1937年传来的叫声,那是三⼗万⼈民异⼝同声的吼叫,那是⾜以将⼆⼗层的摩天⼤楼掀翻的绝望之声,为了不让这声⾳永远孤独、绝望的在暗⽆天⽇的地下回荡下去,国家公祭⽇便由此产⽣。【对国家公祭⽇产⽣的原因进⾏论述:南京城下三⼗万⼈们的呼喊。采⽤夸张的⼿法对历史进⾏了回顾,极具画⾯感,视觉冲击⼒较强,直击⼈的⼼灵。】
国家公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的⽕焰,⽽是要点起和平的明灯;不是为了奏响绝望的呼声,⽽是要敲起不灭的警钟。像苏联的卫国战争纪念⽇,美国的珍珠港纪念⽇⼀样,国家公祭⽇就像空袭警报,是鸣响在⼈们⼼中的号⾓,提醒着我
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仅仅是⼀句歌词,⽽是⼀句泣⾎的宣⾔。【运⽤“不是……⽽是”的对偶句式、通过“中国”与“苏联”“美国” 的类⽐论述国家公祭⽇的意义:点起和平明灯,敲起不灭的警钟。】
然⽽,国家公祭⽇的意义已经完全被实现了吗?⽐如把“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我为你沦陷”当作追星的吹捧;把《⼆⼗⼆》中受难⽼⼈的截图制成表情包,进⾏调侃……如此荒谬之事,仍在光天化⽇之下上演。那些⼭河垂泪的过往,那些镌刻铭⼼的历史,那⼀个个不屈的英雄的灵魂……就这样轻易的被娱乐、被粉碎甚⾄还要被拍照,这⼜是怎样的轻率卑劣?历史的遗迹,曾经的苦难⼜被他们扔到哪⾥了?【本段联系当下社会现象进⾏反⾯论证,指出国家公祭⽇的意义并未实现,历史、曾经的英雄轻易被遗忘、被娱乐。反问句增强了感情⾊彩,引起⼈们深深的思考。】
当下总有⼀些⼈把⽆知当个性,把愚蠢的伎俩当成出众的⼿段,抱着“娱乐⾄死”的⼼态,错位了价值观,迷失了历史观。他们沐浴阳光万丈,便以为世上本就有光;他们⾛着康庄⼤道,便以为世上本来就有路。可世上原也有⿊暗混沌的年代,也有⽆路可循的荒野,经历沧桑⽅能到达正道。和平的年代,也需拨开死难者的⽩⾻与⾎污,我们怎能遗忘,怎能允许被遗忘?【本段承接上段,对“历史、英雄被遗忘、被娱乐”的现象进⾏探因分析,由现象过渡到对理论的分析,凸显了思维的深度。同时本段运⽤⼤量⽐喻论证,如“光”“康庄⼤道”“荒野”等,⽣动形象,通俗易懂。】
和平年代,朗朗世界,我们不能忘记那没有光的年代。家国,⼈民是从历史中⾛来的,守住历史,勿忘国耻,就是守住了国家的底线,守住了我们为⼈的底线。让我们铭记历史,继往开来,⾛在光明中,也要听到⿊暗的回响。【末段,⾸先再次点题“我们不能忘记那没有光的年代”;接着指出守住历史,
勿忘国耻,就能守住国家、为⼈的底线,最后呼吁号召⼈们要“⾛在光明中,也要听到⿊暗的回响”。】
【点评】
两篇⽂章的题⽬,前者紧扣“公祭”,形式整齐美观,后者表明公祭的⽬的意义,简单明了。开头均⽤材料直接⼊题,前者提出问题,发⼈深省,引⼈深思;后者直接评判,表明态度,⼲脆利索。在对历史的回顾上,前者语⾔庄重典雅,极具浓厚的悲剧氛围;后者则采⽤夸张的⼿法呈现其遭遇的苦难,视觉冲击⼒及画⾯感较强。对于当前不⽂明的公祭⾏为,⼆者均进⾏了否定批判,前者意在引出公祭的正确⾏为及应有的思想意识,后者在于引出⾏为背后所持有的思想态度。在论证的过程中,前者从公祭“是什么”⼊⼿,先批判错误的历史态度及公祭⾏为,进⽽论证“如何进⾏正确的公祭”,此时,作者从⾏为上升到思想意识,视野也从国内⾛向国外;⽽后者则⾸先提出⾯对公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态度与意识,其后才对错误的⾏为及其错误的思想意识进⾏了深⼊的剖析。前者先破后⽴,激浊扬清,对⽐鲜明,后者先⽴后破,继⽽探因,⽔到渠成。由此可见,⼆者均体现了思维的⼴度与深度。在语⾔的运⽤上,⼆者均注重遣词造
先⽴后破,继⽽探因,⽔到渠成。由此可见,⼆者均体现了思维的⼴度与深度。在语⾔的运⽤上,⼆者均注重遣词造句,讲究形式之美,⼤量对偶、排⽐、⽐喻等句式给⽂章增彩添⾊,令⼈难忘。综上所述,此⼆者可谓各有千秋,异曲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