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自古流传着“仓颉造字鬼神惊”的神话,因为仓颉造的字正好向世间万物诉说着天机的惊人秘密。当然,严肃地说,仓颉不论是长相还是造字的功劳,应该都是后人对他的崇敬给他的安排的一种神化。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造字这么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而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数字写法,是从商代开始的,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人们怎么写数字。而对于一至十是描述十个数字的汉字,无不反映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一”表示初始也表示混沌的整体
“一”的甲骨文(图1)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文字一至四横划表示数字一至四,是原始记数符号。“一”字本义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数。《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者,数之始也。”又表示序数,指第一。《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金文(图2)、篆文(图7)
承续甲骨文字形。春秋战国以后,“一”字又可写作“弌”(图9)或“弌”(图10),累增“弋”或“戈”旁,是一种繁化写法。后世这种繁化写法均被废弃。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也表示“全,满”。
“二”表示天地两极
“二”是一个指事字,它除了表示正整数“二”以外,还用以表示天地两极。
《说文解字注》里说: 地之数也。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
此二横画历代写法无大异。战国时期产生两种新写法:一增繁从“戈”(图5);二增繁从“戈”从“肉”(于6)。古文字从“戈”从“弋”每无别,从“戈”者后代写作“弍”,作为“二”的异体字。(图6)的“肉”旁可能是临时赘加的符号,也可能是从“贝”的讹误。从“贝”者后代写作“贰(贰)”,作为“二”的大写。
“三”生万物
“三”,其本义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万物的天、地、人,后引申为二,四之间的正整数、多多地、一再地等。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二”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三,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三”字本用三横表示数量,战国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袭至汉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横等长,“气”字作“三”,中间一横较上下两横短,二字是有严格区分的。数字的含义
“四”为“泗”的本字,原意表示“鼻涕”
四,指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以积划成数的方式表示数字四。其造字原理与“一”、“二”、“三”相同,隶定为“亖”。这种写法亦见于西周以至于汉代的金文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与写作“四”者并存。金文“图2”承续甲骨文“图1”字形。另一系列的字形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有繁、简两式写法,分别作“图6”和“图7”。将金文“图2”的横笔竖写,就成了“llll”;将“llll”与“二”合写,就成了“图7”。有的金文在“图7”的基础上再加“二”,强调“四”与“二”的倍数关系,写作“图9”。对于这种字形的分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说文》认为是“象四分之形”,虽可验证构形为“图6”的一个,但却对其他更多的写法不能尽释。近代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认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如此则“四”用作数词是假借。
“五”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图3)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二”(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林义
光在《文源》里认为:“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古之圣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后造此字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